医生集团正在改变中国医疗生态
医疗行业每年总会出一些热词,如“医改”、“互联网医疗”、“精准医疗”等。今年已经过半,如果要罗列热词,“医生集团”必居其中。
2014年7月1日,张强医生集团成立,这是大陆首家跨专科医生集团。得益于政策的“松绑”,在此后的一年多里,国内冒出了各种形式的医生集团: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有单学科的,也有多学科的。截至目前,贴有“医生集团”标签的组织,估计有300余家,执业医师达到数万人。
7月8日,首届医生集团投融资峰会在上海举行,近400位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医疗界、资本圈和法律等行业的代表汇聚一堂。更早些时候,一场名为“虎跑论道”的小范围思想交流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较为知名的10位医生集团创始人参加。
医生集团,这种在美国最为主流的执业方式,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吗?将给我们普通市民看病,带来哪些影响?
看病
挂号费就要300元 比公立医院贵很多
老李是宁波人,10多年前小腿出现一块溃疡,跑了杭州、上海等地多家医院,但都没治好。后来,心灰意冷的他干脆就不治了,半个巴掌大的创面就一直烂着,俗称“老烂腿”。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儿“沫小末”(网名)在微博上看到张强医生集团,就试着给集团的朱筱吟医生发了条私信。
“网络是多么虚拟,没想到,朱医生真的回复了。”沫小末说,在大医院看病,医生都是看一眼,然后丢一张单子,让你去化验、拍片,前后诊疗不过5分钟。这么多年的就医经历,他们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你这病就这样了”。
朱医生让他们到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挂“张强医生”的号子。为什么是去绿城医院呢?目前,医生集团并不是一个有法律依据的实体,不是财务主体,不能收费。张强医生集团通过与实体医院合作,来“落地”运营。目前,他们已与京沪杭等9家医院签约,如上海禾新医院、上海沃德医疗中心、北京和睦家医院等。在浙江,2015年与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签约,把临床基地放在了这里。
一听挂号费要300元,老李直摇头:“这么贵,不看了,不看了。”但是女儿还是蛮坚持的:“花二三十块钱让医生给你看5分钟,和花几百块钱让医生给你仔仔细细做个检查,选哪种?”这样老李才被勉强说动。
一人一间诊室,张强医生和朱筱吟医生一起给他做了详细检查。最后,发现是静脉曲张导致的腿部溃疡。“因为医生不够专业,或者看诊时间太匆忙,很容易漏诊掉这个细节。”朱筱吟说。
最后,老李做了手术,创口恢复得挺好,出院时,医生建议他戒掉30年的烟,并将终身随访。当然,治疗费与普通公立医院比,要贵数倍。
现象
持续火爆 或是未来发展趋势
除了张强医生集团,目前国内颇有名气的还有万峰医生集团、杏香园、云枫肛肠外科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宇克疝外科医生集团、沃医妇产名医集团、泓心医生集团、小苹果儿科医生集团等等。
万峰,著名心脏外科专家,被《华尔街日报》誉为“跳动心脏外科的先锋”,也是国内医生集团的“拓荒人”。
1998年,万峰和原上海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医生赵强合伙,组建了“万兆开心公司”,这是中国第一个“医生集团”。然而,这样的探索在当时是夹缝求生。后来,他又“几进几出”,加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任心外科主任,辞去职务加入凤凰医疗集团,“走麦城”筹建万峰心脏医院,回归体制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外科主任……
16年的创业之路,让万峰尝尽艰辛。“我不是一个人,我当初带十几个人的团队出来,不是玩票和简单地去做手术。”他认为,医生集团的模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有更多创业者不断探索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但万峰认为,医生集团目前只是在起步探索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要去正确引导,医生应该做好自己的主业,看好病,“我们不是商人,可以让懂商业的人进行商业运作,医生集团是一种执业方式,不是赚钱手段。”
借鉴
美国医生“抱团”增多 单干减少
医生团体执业的开创者是美国的梅奥诊所。一开始,梅奥诊所的团体执业并不被社会认可,但随着执业方式优势显示,团体执业逐渐被接受,并逐渐成为医生主流的执业方式。
目前,美国除了个体行医或者被雇佣外,其余医生都选择团体执业,并和医疗机构签约。根据SK&A公司2015年1月发布的报告统计,全美约有284,364个医生执业团体,其中56.06%是仅有一名医生坐诊的独立执业,而超过20人以上的医生集团也达到2936个。自由职业医生中选择加入团队的越来越多,个体行医的比例在减少,为什么呢?
一部分原因是医疗专科越来越细分,独立执业的医生临床能力有限,需要多学科医生组合成医生集团;另外,独立执业者之间竞争激烈,高额的诊疗配套设施投入,以及与病人和医保对接的成本增高趋势明显。
在这种趋势之下,许多小型医生组织纷纷寻求医院和大型医疗集团的并购,或是同其他医生组织合并成为较大的医生集团。相比受聘于医院,加入医生集团的医生不仅在收入方面有所提高,同时在行医方式等方面也拥有更多话语权。
思考
靠什么活?基层医院是“主阵地”
医生集团靠什么活着?它属于民营企业,比较容易沟通的合作单位是民营的医院,但这样的医院口碑普遍成问题,如果选择不慎,就会严重影响医生集团的名声。在大众的心目中,大型三甲医院是最理想的就医场所,医生集团当然也渴望与这样的机构进行深度合作。但现实是,还没有一家三甲医院与医生集团合作。
有人说,可以自己去建个诊所啊。那么,这样的重资产运营方式,是不是又回到了开个体诊所、办民营医院的老路子了呢?
今年3月,深圳首先试点给医生集团颁发了营业执照。继博德嘉联医生集团获得第一张营业执照后,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获得了第二张执照。冬雷脑科首席运营官董法廷说,为了那张执照,他前前后后飞深圳6次。如今已有四五十家医院,向他们抛来橄榄枝。成都、深圳、广州……每一处,他都要专门前往调研、考察地点和团队,“难不难,看看头发就知道了,今年我和宋冬雷教授头发都白了不少。”
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在转变观念。作为公立二级甲等医院的上海浦南医院,目前已经接纳了10多家医生集团。“有意思,医生们开始拒绝编制了,更为直接地与医院谈判自己应得的收入。”院长刘卫东来说,他乐见这种交涉和“讨价还价”。医院关键是做好平台,聘请大专家成本太高,不如通过平台的服务来吸引专家。通过引进人才与医生集团,也能提高医院技术水平与内涵,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理念。今年1月到5月,浦南医院业务增长率为44%,而一般医院的数字是5%。
一直以来,基层医院都在喊“缺人才、缺技术”,像我省近几年就通过“双下沉 两提升”让医疗人才和资源下到基层。当基层医院成为医生集团“落地”生存的阵地时,也就意味着,基层医院多了一种获取优质医疗资源的方式,老百姓看专家会更便捷。
矛盾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各种移动医疗客户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动辄宣称自己有百万粉丝、有靠谱的赢利模式,不少公司还顺利地完成天使轮、A轮融资。
那么,医生集团如何处理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呢?
目前,张强医生集团旗下有疝外科医生集团等5个子品牌,在北京、上海、杭州设有行政总部,应该是当下国内运营地最接地气的医生集团。“今年我们还想在杭州建日间手术中心。对我们来说,‘线下’的事情做得比较多,现在需要更多地考虑与互联网融合,在‘线上’和‘线下’寻找一个平衡点,而且我们已经在与腾讯合作了。”张强医生认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好比一场马拉松,前半程是移动医疗跑得快,后半程则有可能是医生集团的主场。
小苹果儿科医生集团创始人路博认为,互联网能够让医生的价值得到最大释放。例如,在线上开展健康教育,讲一次课,可能就会有10万人受益。当然,小苹果儿科医生集团也在积极地做“线下”布局,与更多地县级医院开展医疗合作。
沃医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张国玺说,其实,业内像挂号网、春雨医生等一些互联网医疗品牌,一直都在为如何落地困惑,“我们有风信子APP,专注妇儿领域,互联网能够促进医生集团的扩张,但最终肯定还是要落地的。现在,我们也在研究沃医和风信子APP之间联动的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更直白地指出,“有些带互联网基因的医生集团,动不动就说‘我们有几十万的注册医生’。试问,这些医生真的是你的吗?你能支配他们?”
资本
面对围猎
多数创始人融资态度谨慎
就在医生集团自身都还在摸索阶段时,资本这匹狼凭借敏锐嗅觉,早已开始布局。
6月16日,恒康医疗发布公告,拟分别以自有资金出资1000万元、5000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恒康医生集团和恒康医学影像公司。
6月18日,浙江首家医生众创平台“杏香园”宣布:完成由杭州锦江集团跟投的亿元A轮融资。这也是迄今为止浙江医创行业获得最大的一笔单项融资。
7月9日,“急诊室女超人”于莺宣布获得联想之星投资,将成立全科医生集团——于莺医疗。
中信证券分析称,未来3-5年医生集团将步入快速成长期,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另有机构分析,长远测算医生集团可能达15%-20%的医疗服务占比,按2014年医疗服务业产值2.2万亿元计算,医生集团市场潜力可达4000亿元。
医生集团自身又是如何看待资本涌入的呢?路博认为,引不引入资本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考虑市场空间,“未来5年,可能有3/4的市场仍然处于空白,医生集团有使命去填补这些医疗市场的空白,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医生集团有好的资金链,可以不去融资;但是如果需要借助资本来占领市场,也可以接受融资。”
泓心医生集团自成立开始,就一直有资本追着要投钱。“我让他们等等,再等等,我不想过度的扩张。”创始人于泓医生说。
杏香园联合创始人陈师闯对想要引入资本的医生集团提出建议,“要选择布局方向,有商业模式,针对不同的人群准确地进行目标定位;要有好的经营团队;充分利用‘医疗+互联网’的工具;要规范运作,包括法务、财务都要正规化。”
展望
这是自由执业3.0版
欢迎来浙江设分部
和万峰医生曲折的创业经历相比,张强医生显然顺利多了。
“如果再往前推10年,我们不可能做起来。”张强医生认为,一方面自己手里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政策环境,如今多元化办医、多点执业,给医生个人发展提供了空间,特别是在浙江,政策环境更宽松。
去年3月1日,《浙江省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凡符合条件的临床、口腔和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不含执业助理医师),可在浙江省内两个(含)以上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且不需获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同意。
这一新政给浙江12.5万名公立医院的执业医师“松了绑”。至今年3月,已有近1万人注册多点执业,其中3000余人是自由执业,6000余人留在体制内进行多点执业。
“目前医改的政策是推动医生向前走、脱离体制的,更多地与国外接轨。”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伟杭认为,医生集团是自由执业的3.0版本,这些医生大都接受过良好的医学教育,是医生群体的佼佼者,拥有突出的技术能力和很强的医生品牌。1.0版本是乡村医生、私人诊所;2.0版本,是退休医生或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医生到民营医院执业。
马伟杭说:“浙江在医改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环境越来越宽松,政府激励政策也越来越多。‘大门’已经打开了,能够看到前方,当然也还会‘玻璃门’,有一些准入限制。我们欢迎所有医生集团来浙江设分部。”
同时,他建议不同医生集团,除了专注于自身发展,还应该加强资源整合和彼此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