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企业青年:是临时停靠还是幸福终点
26岁的小彭自称有“选择困难症”,她是武汉某高校的研三生,在北京实习快一年,即将毕业。最近,她一直沉浸在是否要留在北京工作的艰难选择中。
“我一复习公务员的书就头痛,加上我在互联网企业实习,觉得企业的氛围不错,挺想留在北京多学点东西。”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虽然父母嘴上说同意我的选择,但他们并不希望我成为‘北漂’,想帮我在老家找一份体制内的工作。”
其实,与小彭一样,不少北京的非公企业青年都面临类似的选择。北京,留,大城市机会多,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但生活压力大。不留,回老家生活质量高,但仿佛生活开启了“单曲循环模式”,太单调。
团北京市委采集非公企业从业青年样本9264份,非公企业样本746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北京,非公企业青年是青年中的“主力”,约为400.4万人(含个体工商户),占全市从业青年的59.6%,非公企业青年占企业从业青年的68%。
按行业分类,非公企业青年人数前五位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71.42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1.16万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8.28万人、制造业52.34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5.6万人。
收入比国企高,三分之一用于住房
谁也想不到,这位“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颜值很高”的“80末”女孩黄源,是“黑客”界为数不多的“女汉子”。2013年,在北京的一家电商企业担任总监助理的她,跳槽到奇虎360公司。
“我刚来到公司的时候,从事数据分析岗位,可来了公司之后工作业绩表现得不是很好,领导经常找我谈话,说实话那时候压力挺大的。”黄源讲述自身进公司的“糗事”。
为了更加了解产品,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的她,开始啃起了专业书籍。她说:“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请教同事,有时候‘IT男’不会直接回答问题,但会敲一行代码,让我自己理解。”
在3个月的高负荷学习中,她的潜能意外地被激发出来,竟然发现自己“爱上了”冷冰冰代码,成为安全领域小有名气的“女黑客”。
“代码是可控的,输入什么样的代码,结果就会按照预期的方式呈现出,自己完全可以‘hold住’,可是与人打交道就要感觉复杂得多了。”黄源一边演示,一边说出了自己喜爱现在工作的原因。
目前,黄源的月收入已经过万元,依然单身的她选择了与公司女同事合租,即便在经济上没有太大压力,但是对象问题依然没有着落。
“现在有压力呀!”黄源感叹道,“高峰的时候每周都会相亲,谁不想放开谈一场恋爱,但是在北京毕竟压力大,住房、孩子、家庭呀,还是要有经济基础的。”东北女孩的她,性格直率,坦言自己面临的压力。
根据团北京市委的调查,国企和非公企业从业青年在收入上没有明显差异。非公企业从业青年月平均收入4413元,略高于市属国企从业青年的4261元。
从户籍看,非公企业从业青年的外地户籍比例较高,77.2%的非公企业从业青年是非北京户籍。从毕业院校看,非公企业从业青年毕业于北京以外院校的比例(50.2%)明显高于国企从业青年(31.2%)。非公企业从业青年平均在京居住时间较短,在京居住时间短于三年的比例(30.5%)明显高于国企(14.9%)。
由于外地户籍比例高,租房成为非公企业从业青年在北京居住的主要方式。有74.5%非公企业青年的租房住,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与他人合租。同时,住房面积普遍不大,也有一半的人“蜗居”(50.8%),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米。住房费用是支出的主要部分,有住房支出的非公企业青年平均每月用于住房的费用为1805元,占该群体平均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生存压力挤占“生活时间”
35岁的程永锋,是北方工业大学的校警队长。今年是他在北京从事保安工作的第10个年头。不过,从小拥有军人梦想的他,并没有因此产生职业倦怠感。他是学校最注重仪表的校警,扎上腰带,穿上作战靴。每天早上六点多,到晚上一两点,他都会拿着对讲机在办公室值班,有时也会去学校各个执勤点检查,一年基本无休。
“都习惯了,我也没觉得累,本来也没什么文化,现在做到了大队长,我也感到非常满足了。”程永峰说话的时候,眼睛显得炯炯有神,言语间透露出一股自信。
2005年,他从陕西三原农村刚到北京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保安,每个月工资500元,如今的收入已经是十倍。“我做事还算是认真,你看,我满头的白头发,以前都是黑的。”他笑着调侃自己的头发。乍一看,感觉比他实际年龄大许多。
“工作没有十全十美的,这些年,我一共回家了三次,一次是弟弟结婚,一次是妹妹结婚,还有一次是母亲生病。”说起家乡,这位陕西汉子流露出失落的神色,“刚出来的时候,老家的朋友来北京还会来看我。可是,朋友家一旦有事,我在外地帮不上,而农村最讲究相互帮忙,久而久之,与朋友亲戚之间的关系就疏远了。”而他现在的朋友圈,主要集中在安保行业。
据团北京市委调查,非公企业受访青年平均每天工作8.8小时,每天用于通勤的时间2.09小时,两者相加约11小时,每天24小时,扣除吃饭睡觉等必需的时间,还有空余时间3小时,大部分青年表示上班比较累,上网(29.9%)、看电视(16%)、逛街(11%)是空余时间最常会做的事情。可见,原本用于生活的休闲和充电时间,被生存压力挤占了。
与此同时,受访群体中每周锻炼1次以上的占60%,还有40%的受访者从不锻炼;受访群体中从来不读书学习的占比20.8%,28.1%每周花不到一个小时读书或者学习,仅有9.1%的受访者每周用于读书或者学习的时间超过5小时。
而通信软件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受访群体中选择QQ、微信作为最常用联络方式的分别占比30.1%、26.1%。五分之一(21.8%)的受访者每天的上网时间在“五小时及以上”。
认同奋斗是主流价值观,51.9%的人选择留在北京
“周总好!”周丽萍经过员工身边,员工就停下来和她打招呼。1984年出生的她,穿着制服,举止干练,只要是用餐高峰期,她就会在现场盯着,处理各种事情。让人想不到的是,她是从最普通的服务员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目前,她是北京眉州东坡酒楼北区区域经理。
2001年,刚上高中的她,心里感觉比较烦闷,决定走出去闯荡一下,干脆远离家乡来到了北京。
2002年,她来到现在工作的酒楼。又过了一年,她发现与她同来的服务员,有的已经升职为领班,而自己却原地踏步。
“我刚开始比较腼腆,不善于与人沟通。直到第四年的时候,领导找我谈话,觉得不能继续‘混日子’了。”她说,彼时的她,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调整心态与人沟通。一年之内,她就“组长—领班—经理—店长”一路上升,这是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说实话,我还是比较茫然的,现在企业的平台很好,我还是想好好工作。现在已到了谈婚论嫁年龄,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我特别担心结婚之后再离婚。”她笑着说,自己对婚姻不会放低要求。
对于留京的青年来而言,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应有的成就,这是很多人留在北京的理由。团北京市委的调研印证了这个结论。在他们眼中,奋斗并不是空洞的词,而是选择留下的动力。国企和非公企业从业青年都高度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认同奋斗的意义。其中,非公企业从业青年受访者最认同“奋斗成就人生”,愿意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努力拼搏,追逐梦想。
不过,“工作稳定”对受访者最有吸引力。工作吸引力是企业青年工作需求的直接体现,本次调查发现,“工作稳定”对受访者最有吸引力(37.6%),之后依次是“工作轻松”(14.4%)和“为社会进步作贡献”(11.5%)。整体来看,奋斗与工作稳定之间并没有产生冲突,非公企业从业青年的工作诉求整体呈现出“求稳定、求贡献、求轻松”的特征。
北京,究竟是临时停靠点还是幸福终点站?
受访者中85后居多,外地户籍居多,职业生涯刚起步,未来还有很多的可能性。约九成(89.6%)的非公企业受访者都考虑过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一半以上(51.9%)的受访者还是会留在北京打拼。
调查还表明,学历越高的受访者,留在北京的愿望越高。本科及研究生学历选择留在北京的比例均超过60%,而大专学历选择继续留在北京的仅有48.8%,高中和初中学历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5.9%和45.1%。
然而,创业意愿与学历相反。高中学历者希望在北京创业的意愿最高(14.5%),研究生学历者的创业意愿较低(6.2%)。一般来说,高学历的青年创业的机会成本更高,而且他们对创业的规划也会更清晰,因此导致他们对创业相对谨慎的态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青年对创业依然保持相对理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