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生物保护石质文物,牛

15.10.2015  10:45

    杭十四中学生获国际基因机器设计大赛银奖

    10月初,杭州第十四中学9位国际班的高二学生,在美国参加国际基因机器设计大赛(简称IGEM),以课题《杭州石质文物的微生物清洗及矿化保护方法研究》获得银奖,大赛评委称赞该研究“为文物保护提供了一种更具前景的独特方法”。

    这个比赛的含金量可不低,它始于2005年,每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最高国际性学术竞赛。今年的参赛队伍280支,队员3000多人,大多是来自欧美国家的名校大学生。浙江大学代表队今年获得金奖。

    今年是中学生首次与大学生同标准同台竞技。在中国大陆参赛的高中队伍里,有两家获银奖,杭州第十四中学是其中之一。这9个学生的研究,简单地说,就是用微生物方法,来保护石质文物。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在十四中国际班的走廊上,见到了参赛者之一的陈敏行同学,他是个编程能手。这个课题的网站建设,都是这个高二学生以一己之力完成的。

    但在陈同学看来,获奖仅是收获之一,他告诉钱报记者:“既然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就应该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我发现自己更喜欢计算机、编程等。”陈同学表示,将来去麻省理工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愿望,更强烈了。

    队长骆俊成,这个全班英语第一名的男生,主要负责参赛全部论文的专业英语翻译。对一个当时还是高一的学生,翻译那么多分子生物专业的术语,可是需要狠下一番功夫的。

    这次比赛也让他对自己适合做什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其他人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更多的是人文、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而不是生物。我看过其他人做实验,觉得好无聊啊。”他耸耸肩。“以后我可能会选择生物和人文、社科结合的领域,比如健康类专业。

    而独立完成该课题数学建模的陈正东同学,个性更为内向。“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专业,数学最适合他。”比赛指导老师、十四中化学老师汤小梅说。

    “中国的高考改革,实际上也是在鼓励学生更早地确定自己的方向。”汤老师发现,这次比赛却在获奖学生中,收获了看起来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起码有两到三个同学,坚定了以后的专业方向是生物、化学类专业;也有两个学生,通过这次比赛,发现了自身真正的特长爱好。

    “高中生更早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对未来的人生规划更有好处。”汤老师说。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黄敏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