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舫: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

06.03.2021  07:11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

书名: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

作者: 刘同舫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月

书号: ISBN978-7-300-28910-6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内 容 简 介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理论表征,探究马克思主义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实现中国化是极为重要的命题。围绕这一主题,本书从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践行新使命、马克思主义的解放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信仰、理论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学科建设的理念与思路以及指导思想与大国战“”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阐释,以点带面地实现了理论分析与实践回应相结合,旨在以哲学的方式参与和推进时代发展的伟大征程!

前 言

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一语道出了哲学的真谛及其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我不禁思索,何为“真正的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指什么?在哲学对时代发展的反思和检省中,究竟哪些理论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而经久不衰?这些理论又是如何切中现实并回应时代发展的?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对时代发展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时代重大问题的科学解答,历经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后充分彰显出科学性、真理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其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已远超出特定时空的局限,在当代仍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在场性”。因而,回应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并解答人们的思想困惑,激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以发挥其时代价值变得至关重要,这是关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与创新所必须承担的理论责任。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诉求,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加以阐释的学术使命,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为核心主题,力求凸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阐释其发展和创新的时代意蕴。在开篇之处,有几个需要说明的前提性问题先行提出并予以回答,以便后续行文的展开。

第一,对本书题目《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的说明。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进程中历久弥新,探究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时代转换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极为重要的命题。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外化表征,是从“新时期”到“新时代”的“时空转换”中始终立于时代前沿的理论言说;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又是推动理论与时俱进的有力标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内涵丰富、涉猎领域广泛,可从多重维度进行不同层面的深度解读。本书从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践行新使命、马克思主义的解放主题、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学科建设的理念与思路指导思想与大国战“”等八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时代阐释,既涵括了从学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境遇中的深度剖析(探究马克思哲学轴心的解放问题、马克思文化解放的立场问题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理论问题等),也包括了从实践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得以践行的现实探讨(破解高校马克思主义内化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等现实困难)。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必将引领新时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当前,学术研究呈现出从文本解释向文本创造转化、从封闭性研究向开放性研究转化、从碎片化研究向体系化研究转化的良性趋势,唯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放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洪流和谋求中国现实问题的破解之道,才能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是一个宏大深远的主题。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这一主题的当下解读就难免具有时空的局限性,但“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就是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展现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且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表达解释的多样性和历史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作为标题,虽无法详尽、完善阐释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实践,但也不失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解析时代难题、破解发展危机的有益尝试和理论积淀。

第二,对本书框架结构的说明。 在整理文稿形成全书框架时,我并未按照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而是按照主题进行分类汇编,最终以“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践行新使命”“马克思主义的解放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信仰”“理论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学科建设的理念与思路”和“指导思想与大国战役”为主题来构建框架。以主题分类的方式和标准进行布局,使得全书结构脉络更加明晰,也更便于集中展开每一板块的思想观点。关于这几大板块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否合理的问题,我以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远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本书仅作为一个开端,从这几个维度展开探讨,因而本书所选取的多个维度紧扣马克思主义时代表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主题,竭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逻辑关系的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自身发展与时代拓展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本书的历史性以及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第三,对本书理论内容的说明。 如何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并促使其转化为科学的时代话语,构成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本书可划分为相互关联的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定位“新时代”,提出“新使命”,即准确定位“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并以改革开放的客观推动力为基点提出“新使命”;第二部分剖析理论根源,回应时代发展,即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的解放主题,阐释其理论的当代发展及内化为群众信仰的生成过程;第三部分以理论指导实践,化解时代难题,主要从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政策指导三个层面出发,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发展、发挥时代价值的理论特质。以上三大部分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辩证法等,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厚的实践意蕴。本书主要是对以往研究进行思考和拓展的延续,在关于“马克思的解放理论”“马克思的哲学主题”“马克思的哲学立场”等相关理论问题、课题研究的探索和耕犁中,我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其相应解释框架的融合,并在与学界同仁的交流探讨中,以阐释马克思主义及其时代表达作为深层次的理论追求和学术志向,并深刻意识到进一步思考和拓展这一主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而,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为主题进行集中阐释。

以上是本书展开之前需要说明的几个前提性问题,行文中涉及到与此相关的问题便不再一一解释。

后 记

撰写与整理书稿的过程,是一次自我梳理、自我审视的驻足反思过程。回顾潜心科研的短短二十余载,学识积累带来饱腹般的充实与快乐是我最熟悉不过的生活养料,却不及在学术磨砺中走向成熟豁达让我感触深刻,也不及在教学相长的感染与鼓舞中培养同路人让我倍感珍惜。探索道路的历程沉淀了一种以学术为志业的情结与决心,我视若瑰宝,也竭力前行。

对话与论辩激活创意、磨砺思想,使得学术的深邃与神秘欲盖弥彰,让人在心生敬畏之余也无法抵挡求真的魅力。老一辈学者学术钻研的深刻性、朋辈同仁交流对话的前瞻性、年轻学者洞察问题的开阔性,打开了学术探究的不同视界,交流碰撞、切磋砥砺,共同推使理论研究永立时代之潮头、勇发时代之先声,致力于时代背景下对社会发展根源的解释与现实问题破解的探讨。

曾有学术友人询问我的学术理想,促使我在思考中更加明确了应当尽可能做一些“改变世界”的工作愿想,而不仅仅满足于与学界友人、与我的学生在学术探讨中享受快乐。工匠精神之于学者,是捍卫学术尊严的责任与使命。言简意赅的话语之间,潜在包含着学者对学术所应秉持的执着与信念,对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深层魅力以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现实期待,对学术自由与规范求真的平衡张力中凝练原创精品而内化为学术自觉及学术规约的本质要求,对严谨治学、培育学术同路人以延续学术生命的使命意义与历史担当。于学者而言,学术造诣高低深浅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可贵的是追逐学术、探索真理的精神,这一精神本身就是一场在坚持与传承中的自我修行。

不失问题聚焦也不拘泥于领域分野的学术思考与探索往往给我带来意外的收获。“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主题,也是我学术生涯中的关键语,更是我执着追求的精神信仰。我以为,理论只有置身于现实之中才能愈加彰显其价值,人类解放理论同样如此。只有当人们将人类解放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时,才愈加接近真实解放的边缘。由对现实状况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回归到人类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课题的根源考究及实现方式的探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却能够在理论深层追问中获得对现实的肯定与推进,而这恰恰呈现了学术研究嵌入现实而产生影响时所焕发的理论魅力。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一知半解的哲学使人远离现实,完整的哲学使人趋向现实。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穿梭使我愈发感慨,学术研究毋宁说是一种源于生活却以思的开启方式解读生活、践行于生活的实践,它与生活本是一体。学术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寻求真理、至善的打开方式。理论研究的深处无不辐射出对自由、对人性、对命运、对未来的触动牵挂,进而化作生活中对家人、对友人、对学生,乃至对每一个陌生人的善良与尊重。

任何成绩与荣誉都只不过是符号而已,其深意更在于将鼓励消融于学术兴趣里,成为鞭策自己前行的动力和约束力,勤耕不辍,续弦教与学。以乐善好施的品性自省自律,以学术为业的执着信念潜心科研,以坦荡豁达的胸怀感染学生,以严谨无私的精神传道授业,以谦逊包容的态度善待他人,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宁静致远的心境笑对人生,是不忘初心的要义真谛。学术生涯没有休止符,谨以此自勉,逐梦路上与学界同仁共续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