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有助大医院摆脱“战时状态”
时评
□ 孔令敏 □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省调研时,走进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得知这里已经实现双向转诊后,他说,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均等化的愿望十分迫切,像大城市的一些大医院,始终处于“战时状态”,人满为患,要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市大医院每年的总门诊量均已超过9000多万人次,其中外地患者占3000多万人次,北京协和医院等知名大医院的日均门诊量已突破1万人次。北京、上海以及各大省会城市的大医院,无论怎样新建大楼、增设门诊、推行预约挂号,患者排起的挂号长龙每天清晨依然会造成医院周边交通堵塞。大医院的知名专家一上午要看三四十位甚至五六十位病人,甚至不敢喝水、不上厕所。外地患者长途奔波,花钱费力,仍然有可能挂不上号、住不上院,看病比打仗还辛苦。
大医院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战时状态”?医改设计中已经开过“药方”,那就是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按照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从而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社区或者乡镇卫生院诊治,医药费用更低,医保报销比例也更高。随着各地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以及优质医疗人才、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等工作的推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诊治的疑难病、复杂病,可以通过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平台,让患者预约挂号、预约床位、及时转诊。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患者等号、等床的时间,还可以由基层医生为患者预约,实现精准分诊,减少看病就医的盲目性。
目前,青海、浙江、四川等地都在通过医保、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联动方式,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然而,现实中患者就医为何仍然愿意首选大医院?理由也很简单,虽然大医院又挤又闹,但这里的医生水平更让人放心。
事实上,医改实施5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了长足发展,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在不少地方已经变成了现实;社区或乡镇的门诊、病房建了新楼,患者就医环境普遍改善;硬件设施更新升级,看病诊疗的武器更多了;医务人员开始接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但是,基层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设备,还缺少善于用设备的人;薪酬待遇偏低,医务人员流失严重,也无法吸引正规的全科医生等。
在江苏省调研时,习近平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要完成总书记的嘱托,需要进一步深化医改,推动解决医改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老百姓愿意留在基层看病,那么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自然会成为一种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