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深入开展“校园绿地管护”实践育人工作
作为我省唯一的省属本科农林高校,浙江农林大学以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为目标,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载体,深入开展“校园绿地管护”实践育人活动,切实将生态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与文化校园建设各环节。
“校园绿地管护”活动就是将学校3000种植物、14个专类植物园、8个特色植物园、占地2000余亩的校园划分成15个管护区块,分别承包给各学院、校级学生组织以及大学生村官学院,让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通过义务劳动的形式自觉承担起守护校园整洁、生态、文明、和谐的责任。
拓展宣传载体。精心打造“青春农林吾园公护”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网上网下”主题倡议、图片展、海报展、摄影展、微电影等,提升全校学生对管护工作的知晓度、认可度;做好工作结合。与日常思政工作对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军训理论课程、主题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深刻阐释管护工作的目的意义;典型示范引领。通过挖掘、推送、宣传优秀“绿地管护”集体、个人的生动事迹,激发全校参与的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切实激发参与热情。
实施“1+3”管护导师制度,各学院聘任2名相关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担任“绿地管护”朋辈导师,聘任1名相关专业老师担任“绿地管护”技能导师,细化日常管护指导和培训;编印《校园绿地管护知识手册》,普及校园内“园林树木”、“草坪地被”等相关管护知识,明确管护标准;开展管护培训交流,学期初制定管护培训交流计划,定期组织各学院绿地管护学生骨干进行管护知识培训,使绿地管护成为农林学子实习实践“新载体”,切实提升实践能力。
紧密围绕“绿地养护”、“文明督查”、“生态宣传”三项日常绿地管护基本职责,不断优化管护工作机制。明确管护团队,构建以“新生专业班级”为主,其他学生群体(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贫困生等)为辅的“管护团队”,明确每周的管护责任团队;制定管护计划,学期初围绕绿地管护的基本职责,结合管护责任区的管护实际,与“绿地管护”导师商量制定管护计划;实施动态管护,按照管护计划定期不定期动态开展管护工作,每单周周四下午全校集中开展校园绿地管护工作,使绿地管护成为农林学子“行为习惯”,切实践行护校承诺。
推行“民间管护区长”制度,代表校园生态志愿者参与全校“校园绿地管护”日常的查、评、议等工作,独立行使监督权;实施现场管护评价,“绿地管护”导师现场对各学院管护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及时指导、协调和解决管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定期巡查评分,每月“校地管护”导师、“民间管护区长”定期巡查各管护区,进行综合评分排名,各学院每天定期巡查各自管护区域,及时将发现、解决的问题;编写专题工作简报,集中展现全校在绿地管护工作中的新做法、新成效、新典型,及时通报各学院管护情况,促使绿地管护成为农林学子的“生态必修课”,切实形成长效机制。
结合专业特色,设计开展“土壤肥力改良”“病虫害防治”“园林景观设计”“落叶沼气发酵”“树干DIY美化”“校园植物辨认”等特色性管护工作;结合“三走”(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四进四信”、“如何练好习大大传授的‘八字真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工作要求,设计开展“班级义务劳动”“专业实习实践”“贫困生感恩行动”“学生党员服务”等主题鲜明、内容吸引、参与便捷,具有生态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校园绿地管护内涵,凝练工作特色,使绿地管护成为农林大校园文化“新常态”,切实引领校园生态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