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坚守 质量互见 ——以兰溪摊簧为个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20.07.2020  21:36

  

当神州大地乌云压城,听党中央号令万众一心;当疫情打破人间宁静,数不尽暖流天使逆行!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兰溪摊簧的工作者们,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当其冲地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为共度时艰,他们创作出宣传防疫知识、赞美一线医护人员、鼓舞抗疫决心的新作,及时发出“非遗人”的正能量。兰溪摊簧传承人在这场全民战疫中的迅速行动力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在传承路上不断实践、凝聚经验的有效体现。

  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曲艺大省,在我国曲艺保护传承的实践中,一直走在前列,以文化促发展为抓手,逐步形成了曲艺传承保护的“浙江经验”。兰溪摊簧作为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兰溪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目,其保护工作有着较好的文化氛围和舞台表演艺术根基,多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并取得优异成绩。本文拟以兰溪摊簧为个案,梳理和总结其传承保护经验。

   坚持开放而坚守的保护理念

  浙江省曲艺传承理念是浙江精神的延伸,充满地域文化个性与特色。浙江省曲艺传承理念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曲艺传承方式上。曲艺要走进群众,就推出了开展曲艺“三进”(进校园、社区(企业)、农村文化礼堂)系列活动,建立曲艺传承新生态。曲艺要“走出去”,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传播到国外,就要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解、喜欢中国的曲艺。曲艺要数字化管理,在“互联网+”时代启动保护数据库平台建设工程。曲艺要适应新时代,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和评价体系。

  浙江省曲艺传承中坚守的理念主要表现在曲艺艺术本体的传承上。兰溪摊簧以其曲调优美、文雅见长,它的音乐和语言具有恒久的魅力,传承理念重创作、重质量、重内涵。因此,保存曲种的原始资料、记录曲种的艺术构成、发掘曲种的独有艺术特征,是兰溪摊簧传承人要做的三件大事。兰溪摊簧作曲家对传统曲目有着透彻的研究,对其人文思想层面的精神内涵充分吸收。创作中,先保证其基因不变、精髓不变,再进行适度的改良改造,真正做到作品有新样,不走样。正是这样,兰溪摊簧新创作品深受观众喜欢和专家肯定。在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新创作的作品有《杨梅红艳艳》《东海魂》《见面礼》《兰花吟》等,这些作品多次亮相曲艺舞台,并屡屡斩获浙江省曲艺新作展演大奖。《兰花吟》更是于2002年赴北京参加第四届中国曲艺节的展演,展现出了浙江曲艺的风采。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兰溪摊簧陆续创作的作品有《含羞草》《送米记》《芦林相会》《南下干部》等。其中《南下干部》连续荣获浙江省第四届曲艺新作会演创作金奖、浙江省第七届曲艺新作大赛创作一等奖、2016年浙江省“群星奖”等,并被推荐参加全国“群星奖”评选。

   探索可持续传承方式

  20世纪80年代,在编纂中国10部文艺集成志书的过程中,参与编纂的工作人员对兰溪摊簧的艺术传统进行了相应的挖掘和整理,因此也恢复、创作了一些兰溪摊簧的新节目,民间的摊簧演唱活动也得以开展。从此,兰溪摊簧不断发展,持续有新的作品参加展演比赛和活动;编著书籍《兰溪摊簧》,将摊簧知识系统化,为摊簧以后的发展做好理论储备;成立兰溪摊簧传习所,定期进行传习活动,培养传习生的唱曲能力和欣赏水平;定期举行兰溪摊簧专题讲座,普及摊簧知识;召开兰溪摊簧作品研讨会等。

  10余年来,浙江省的曲艺活动从未间断。从2006年起,浙江省连续13年精心组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2011年开始,浙江省每年开展“非遗薪传”展演、展评系列活动,曲艺展演、展评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浙江省启动振兴浙江曲艺“五年计划”,在浙江各地联合举办“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曲艺“三进”“浙江好腔调”曲艺展演等系列活动。2020年,浙江曲艺界围绕“防疫、抗疫”创作新曲。截至目前,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已发布的各类曲种新创作品约有25首。

   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曲艺传承的根本是人,在曲艺艺术活态传承中,传承人是最关键的。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承人管理体制,是浙江曲艺保护工作的重点。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后,浙江省围绕《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出台相应配套行动计划,重点实施“3个工程”,其中就有实施曲艺传承人的培养工程,着力开展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和传承人群的培养。

  浙江曲艺在传承人培养和管理上,注重“数量”与“质量”两手抓。在培养传承人“数量”上,兰溪摊簧传习所的建立,为培养更多的群众传承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在某种意义上,曲艺艺术需要传承的不只有艺术本身,艺术环境、艺术氛围也在其中,所以观众也是需要培养的,也要算在传承人的培养中。教演员的同时也要育观众,让曲艺艺术后继有人。在这一点上,兰溪摊簧从浙江曲艺“三进”(进校园、社区(企业)、农村文化礼堂)活动衍生出的系列活动便是有效举措,让观众真正参与进来,形成曲艺艺术的“声场”魅力。曲艺艺术不是记问之学,只照着书面上记载的有限资料进行学习,是很难培养出优质传承人的。因此,兰溪摊簧通过“带徒传艺”等方式培养高“质量”的传承人。正因为有吴一峰、杨丽萍、胡斌、朱根富等前辈们对兰溪摊簧的精益求精,有刘建晖、赵必丹等优秀青年后辈们的不懈努力,兰溪摊簧才能呈现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

  曲艺保护路,道阻且又长。在这条路上,浙江省一直在探索,兰溪摊簧一直在行动。毋庸置疑,曲艺保护的浙江经验必将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在传承曲艺文化、传统文化上产生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中国经验。

   (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中国传统音乐与‘非遗’保护教学与研究团队”成果、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婺剧滩簧声腔音乐研究”(17NDJC281YB)成果)

  (作者:周卫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