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外包的“魏塘模式”

08.08.2016  12:33

  1.5元看一场电影或演出、2.5元打半天乒乓球或台球……这是嘉善县魏塘街道文化中心的服务价目表;年完成大中型公益活动48个、活动150场次(不包括电影放映)、服务18万人次……这是魏塘众悦文化服务中心根据合约需要完成的任务。

  2014年,嘉善在全市率先引入民办非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基层文化中心社会化运作新路子。那么两年来,这样的模式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签订一份管理服务合约

  2014年9月,一份名叫《关于魏塘文化活动中心委托管理服务的合约》诞生了:“政府每年向众悦拨付30万元人员经费,其中24万元为基本报酬,按季度拨付,6万元为考核报酬,根据年度考核情况在年终一次性拨付;众悦需坚持公益性原则,全面负责魏塘文化活动中心的日常运作管理,超过或不足规定标准的,按2000元/万人次同比例追加或扣除……

  “这种合同化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让政府和众悦分工明确,既有效激发了众悦的服务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服务的规范性。”嘉善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两年来,相对于政府运行的8小时工作制,众悦的服务时间从早上9时一直持续到晚上8时30分,全年只有每周一休整,每周服务66小时,远远高于省文化强镇要求周开放时间44小时的标准。由文化站、文化中心员工、村民代表、街道纪委、财政所等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每年都会对众悦的工作进行考核并进行财务审计,进一步形成可推广的管理机制。

  据统计,两年来,文化中心已接待群众30余万人次,承办和举办活动近千场次,并成为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创新社会管理”展示点,入选《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创新案例(2013—2014)》。

  找到一支能干的文化团队

  总投资600万元、占地面积838.6平方米、使用面积近3000平方米……2014年5月开始向社会开放的魏塘街道文化中心,拥有图书馆、健身室、影剧院、排练室等齐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这样的体量,至少需要8名工作人员,人数远远超过街道文化站在编人员。”该街道相关负责人无奈地说,文化中心建成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但也面临着“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给嘉善县带来了灵感——引入民办非企业组织来经营管理文化中心。然而既要热爱文化事业,又要有经营管理能力,这样的团队在嘉善并不好找。

  就在街道陷入无人可托付的困境时,当地一位颇受欢迎的民间主持人王斌接受了这一任务,并组建了一支8人团队。

  “今天王斌会在活动现场吗?在的话,我就来哦。”文化中心员工经常接到群众打来这样的电话,“王斌点子多,还多才多艺,我们都愿意跟着他做。”一位工作人员说,中心一天最多时要举办7场活动,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反而乐在其中。

  “众悦”杯桌球赛、“你寻我放”读者趣味活动、巧手吧、电影天天放……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出现在文化中心每周的“文化菜单”中,而这些点子都出自魏塘众悦文化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王斌。曾主持过嘉善本土方言新闻节目的王斌,拥有一大批“粉丝”,能主持、能设计、能演出的他,在文化中心再次施展开了“拳脚”。

  培育一种文化消费习惯

  “陆斌第一季度78分、第二季度90分;张一凡第一季度90分、第二季度75分……”一张详尽的乒乓球比赛积分表张贴在文化中心的乒乓球室墙上。打一场球花费2.5元,“积1分,只要达到一定积分,就可全额返还费用。”这样的规定大大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这里几乎天天爆满。”王斌说。

  不过,刚“开业”时,文化中心完全是另一幅场景。那时为了吸引人气,王斌和团队成员每天拿着数百张传单守在菜场、学校门口发放,一个一个拨打村民家的电话,结果发现好不容易想出来的一大批活动,反倒让村民无从选择,大家很难记住活动的名称和举办的时间。

  周三大舞台、周末戏曲苑、公益电影天天放……把活动的时间固定,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更成为了文化中心的三大品牌。

  “我要买10张周三晚上演出的门票,要最好的第五排座位。”魏中村村民汤建忠几乎每周三晚上都留给了“周三大舞台”,还经常约家人和朋友一起来,“优惠后最好的座位也只要花费3.5元,值!

  据悉,文化中心还承办了魏塘好声音和魏塘全民排舞赛,承办嘉善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局主办的全国“微散文”大赛颁奖典礼、县电视歌手大赛等,为文化中心争取到了大批的观众群,与“上海嘉辰沪剧队”等民间艺术团的合作,也丰富了服务内容,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