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名家旗袍亮相西湖畔

12.10.2018  12:46

  旗袍是民国时期中国女性开始穿着的带有传统风格的一片式长衫。它源起清末,成形于上海,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30至40年代,至今仍为全球各地华人喜爱,成为中国女性在国际舞台上的标志性服装。

  9月26日起,“山水:全球名家旗袍邀请展”在西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二楼亮相。本次展览筹备历时一年有余,共邀请美、英、法、挪威、日、韩、印尼、墨西哥及中国在内的十余个国家的30余位著名时装设计师、装置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制作40余件旗袍作品,总体以山水为题,旗袍为形,以各地域文化的特点为背景,以各设计师擅长的领域为角度,基于传统,结合新技,创造出时尚的旗袍新品。也愿观众在参观后能开拓视野,得到启迪,为创新性继承、创造性发展走出新的路子。展览分为:东方风格、遥远视角、科技新路三个板块。

  东方风格

  旗袍是一种内外和谐统一的典型传统服装,是近代中华女性的时装代表。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女性的贤淑、典雅、温柔、性感和清丽。在本单元的作品中,有中国设计师和外国设计师共同向黄金年代的旗袍致敬,以今天的眼光重温当年的心动。

  这里的作品包括中国高级时装定制大师郭培的三件以花鸟为主题、刺绣为工艺的经典旗袍,郭培在这件旗袍上以苏、蜀、粤、湘“四大名绣”为基础,融合欧洲绣法。将绚烂的绒线与金线组合,绣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教授的作品以良渚为设计灵感,面料采用金银线织成。款式为抹胸晚礼服,后摆如锦鲤般灵动。缀以旗袍盘扣立领,展现中华女性风姿。此外这一单元中的作品还有梁子的春色满天的印花与香云纱的结合;林霞以台绣的抽拉雕技艺演绎出的紫椹屏风散下一园的绛红;李玉莲设计的不经过任何裁剪一体成型的竹意境;劳伦斯许以全手工钉珠绣五彩祥云对中国元素进行表达。

  遥远视角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旗袍进入了自由发挥的时期。除延续传统外,又有大量崭新的演绎,体现了当今审美和文化的多样性。本单元的作品主要由外国设计师为主,他们各自都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时尚化,而此时用一个外国设计师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的创新路径,或许也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韩国艺术家、设计师、教育家琴基淑。她的作品将艺术与设计完美结合,以红色金属丝为材料,雕塑出中国女性穿着旗袍的阔形。于金属丝网上,红色真丝纱作为点缀与装饰遍布。设计师阐述金属丝网象征互联网,绳结代表人与人的交互,点题杭州“互联网城”。

  法国毛毡艺术家兼摄影师弗朗索瓦·霍夫曼女士。她制作的水墨丝毛旗袍源自她来杭州时拍摄的风景照,融合了现代派与婉约派的审美,采用创新性的毛毡与丝绸面料的结合,将东方旗袍与西式晚礼服元素巧妙结合,表现出极度动感且层次丰富的东方山水意蕴。这种持续性的创新,更符合了杭州作为活力创新之城的时代气质。这件旗袍在今年杭州全球旗袍日活动中,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获得了“杭州旗袍”的称号。

  科技新路

  当科技发展,跨界结合帮助设计师打破边界,带着旗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当旗袍可以成为运动装,当金属可以成为面料,当可穿戴电子产品嵌入每日的着装,旗袍不再仅仅是我们概念里的样子,旗袍还是旗袍吗?

  台湾设计师潘怡良以针织作为旗袍的创新面料,结合曳地圆摆及鱼尾设计,增强了垂坠感与贴身性,更添女性风采。静如夜色的深紫,屹立舞台中央,却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上海东华大学时尚科创团队的健康旗袍系列作品,通过石墨烯碳纤维发热技术,设计了能够快速稳定地向全身导热的旗袍,弥补旗袍质地薄的缺陷,达到对女性身体理疗保健的功能。蜕变旗袍系列则采用温敏针织纱线为主要材料,实现31℃可逆感温变色,使旗袍既有科技元素,又不失时尚美感,也展现了女性思想不断解放蜕变的过程。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