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视野下的全面小康与现代化

16.11.2015  00:19

      刚刚闭幕的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以说,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了全面小康的大门口。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回溯探讨一下究竟什么是全面小康、怎样建设全面小康以及实现全面小康后我们还要向什么样的新目标去进发,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进入”到“建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

  所谓小康社会,实际上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追求的一个美好梦想。早在《诗经》里就提到了“小康”这个词。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曾经对小康社会作过一个描述,表达了中国人对衣食无忧、满足温饱生活的向往。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前来中国访问,问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子?邓小平回答是“小康之家”,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小康社会。此后,邓小平每次见到外宾,几乎都要谈到小康社会的目标问题,越谈思路越明确。到十三大前夕,大致形成了这样的战略设计: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花20年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花50年时间,也就是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天,我们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设计称之为“三步走”,邓小平也因此获得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称号。

  世纪之交,我们实际上已经提前完成了原定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所以党的十五大提出“进入”小康以后,还有一个“建设小康”的问题。当时提出一个新的“翻两番、三步走战略”,即在21世纪头20年翻两番,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再用3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正因为如此,后来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邓小平的“进入”,到江泽民、胡锦涛的“建设”和“全面建设”,再到习近平的“全面建成”,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更加充足!

   从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强调补齐短板、“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理想日渐突出

      五中全会把未来5年看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全面小康,顾名思义,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除了它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它覆盖的人群、涉及的地域也都是全面的,是包括老少边穷每一个地区在内,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我们“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同时,也“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当然,全面实现小康,56个民族都要达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对于“全面”的内涵,五中全会还作了进一步拓展,提出了一个新理念,叫共享,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了达到共享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规划建议中提出,“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其中特别提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突出短板,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为此,他强调要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可以说,在建设建成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从当年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今天强调“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们方针政策的一个重大战略转变,是我们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如何实现全面小康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更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现在离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满打满算只有5年时间。怎样确保在这5年内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各项目标,关键是要制定好十三五规划,明确我们的发展理念,出台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今后落实和验收的依据。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

  比如,从经济指标来说,1978年到2012年的3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是9.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是7.4%。但近两年来,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都开始放缓脚步,经济下行的趋势从去年第四季度进一步显现出来,未来几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可能会更大。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已经跌破7%,直抵6.9%。如果GDP和人均居民年收入增长连续跌破7%,甚至出现6.5%以下的增速,那么到2020年实现再翻一番的难度就会很大,这就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也会增大。

  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很重要,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放松发展经济这根弦。我们一定要牢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把蛋糕做大;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定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更加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因此,它们不仅仅在“十三五”期间,而且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后,仍将发挥深远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十三五”规划一手托着全面小康社会,一手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承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意义重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短短3年时间里,到23个省市区进行了35次调研,7次提到“十三五”规划。在接见外宾和出国访问中,也有5次提到“十三五”规划。这次在五中全会上,他又改变惯例,亲自作关于“十三五”规划的说明。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十三五”规划?因为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任期内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规划,它不仅是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而且是承接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一手托着全面小康社会,一手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承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只是历史赋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使命之一。与此同时,新一届领导集体还将肩负起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就是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历史时期。从时间上讲,就是从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时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实现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并为未来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不要以为未来30年的现代化建设仅仅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简单延续,它是更高阶段上的国家建设,必将面临更多更大的新问题、新挑战,现代化的最终实现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宏大的战略、更严酷的斗争,是经济模式、生产方式乃至文明形态的根本转变和飞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的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实现现代化的未来反观和审视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更主动地对接未来现代化的新征程。换言之,我们必须全面规划好现代化建设的新蓝图,决不能认为它离我们还很远,还用不着操心。要知道,国际上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的国家比比皆是,在中等收入陷阱里苦苦挣扎的国家也为数不少。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它们的教训。

  由此可见,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我们党既要率领全国人民成功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科学认识和谋划未来30年的现代化建设全局,积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就是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定位。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及时作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时期”这样一个时代判断,使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要明白我们所处时期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自觉开展这种新时期“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在这个时期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也都要体现这一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为开展这种伟大斗争树立起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

      善于把握时代特征,确定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是首先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判断,认为已经从冷战转向和平与发展,从而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以后,他反复强调要把握战略机遇期,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到了世纪之交,虽然时代主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比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应对各种挑战,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到了新世纪新阶段,虽然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各种矛盾更加集中突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由此应运而生。

  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手中。这一代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强调,我们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只不过这个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些新的特征和变化,沉着应对,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做好准备。

      可尽早制定《2021-2050:中国现代化远景规划》,为实现现代化描绘更明确细致、全面透彻的蓝图

  那么,我们所要开启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这也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亟须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正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并围绕着实现这个目标,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其中就包括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发展阶段、“两个100年”战略步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战略设计。正如当年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为后来30多年实现“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样;现在,中国梦的提出,对于未来30多年实现“第二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乃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必将指明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为了确保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对2021年到2050年的发展蓝图有一个明确细致、全面透彻的谋划,向全世界昭告:我们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现代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未来的这30年并非一帆风顺,既有不断出现的艰难挑战,也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只要认真谋划、大胆开拓、谨慎行事,我们就一定会获得最终的胜利。为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战略规划与战略设计的优良传统,尽早制定《2021-2050:中国现代化远景规划》。

  中国现代化远景规划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件。这份文件要使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明白,在未来30年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做哪些事情、采取哪些举措、经历哪些阶段、克服哪些困难、实现哪些目标,切实发挥其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万众一心、共创辉煌的作用,确保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和着手制定这样的远景规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时候,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正式向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布,吹响向2050年挺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斗号角。

  众所周知,30多年前,在改革开放刚刚启动的历史时刻,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在总结、借鉴毛泽东“两步走”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基础上,逐步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改革开放的前进道路,邓小平因此成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现在,我们到了即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又适时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设计,相信再经过30多年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作者:唐洲雁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