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网]宁波探索慢病防治“1+X”模式
健康报网(2015年3月4日)
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公布了国家第三批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名单,浙江省宁波市的慈溪、余姚、宁海3个县(市)名列其中,至此,该市11个县(市、区)中,已有8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另有1个为省级示范区,成为浙江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有效整合区域医防力量
宁波市卫生局副局长干爱玲介绍,2013年,宁波市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死亡人数为30142人,占总死亡人数的82%。慢性病具有患病人数多、患病时间长、医疗成本高、服务需求大的特点,在疾病负担中占比达到70%。
2013年7月,宁波市政府制定《宁波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3~2016年)》,重点强调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提出将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的发展战略。通过落实针对全人群、高风险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管理的三级预防策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努力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013年,该市卫生局通过竞争挂牌建立了“1+4+1”市级慢性病防治指导机构体系。“1”指成立市慢性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增挂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指成立市心血管病防治临床指导中心、市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导中心、市口腔疾病防治临床指导中心和市肿瘤防治临床指导中心,分别挂靠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另外的“1”指在市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宁波市康宁医院增挂宁波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
据介绍,该市卫生局对4个慢性病临床指导中心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年度目标考核,中心业务经费由市卫生局根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予以安排,2014年安排专项经费80万元,医院按11的比例安排配套经费。
截至2014年年底,宁波市11个县(市、区)均成立了由县级疾控机构牵头,综合性医院为支撑的“1+X”慢性病业务管理模式。疾控机构与综合性医院以这种方式“牵手”共同防控慢性病,有效整合了区域内的医、防力量,体现了我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目前,宁波市已初步构建起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为支撑、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慢性病防控服务网络。
信息化助推慢病管理
为提高慢病防治水平,宁波市构建市—县—乡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包括区域慢性病数据中心、慢病监测报告、HIS系统整合、慢病管理协同服务等。
据介绍,目前,该市已有9个县(市、区)与市级医卫协作平台联通,实现了数据的共采共享,50%以上的县级综合医院通过数字化医院建设,实现了慢性病信息化管理,6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提升基层慢病防控水平
为有效提升基层人员慢性病防治专业技术水平,也为双向转诊奠定基础,该市卫生局组织380名市级慢性病临床防治专家,深入各社区,开展慢病随访记录、社区医生座谈、疑难病例讨论等诊疗指导和技术下乡活动;充分调动4个市慢病防治临床指导中心的业务专家,自编教材,开办慢病培训班,从2014年5月至今,已举办4期培训班,有近百名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得到专业化、精细化的培训。
2011年,宁波市开展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截至2014年年底,实施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151家,机构覆盖率达99%,签约居民156.9万人,常住人口签约率达20.6%。其中,老年人、重点慢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的签约率为63.5%。通过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慢病人群的健康管理指标明显提升,血糖、血压的控制率分别达62.6%和56.3%。
慢病防控亮点频现
为适应慢性病防控需要,该市县(市、区)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慢性病防控新路径。鄞州区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专职公共卫生医生,建立健康管家队伍,实现慢性病专业化管理;江东区、海曙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内科,开展慢性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服务;北仑区将体育健身场所渗透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大大提高市民的健身意识;慈溪市实施健康教育优先策略,着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健康宣教网络;余姚市打造全科疾控团队,强化基层慢性病的综合指导;宁海县大力建设居民户外运动基地,为市民提供丰富便捷的户外健身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