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做强“三顶”好文章 创少数民族乡村增收致富新路

11.11.2017  01:04

衢州市地处钱塘江上游地区,山青水秀,生态优越,是华东的净土,也是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衢州也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境内少数民族乡村大多地处山区、库区,低收入人口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动摇,衢州抓住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机遇,引导少数民族乡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做强“三顶”好文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出民族村集体经济发展百姓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发展少数民族乡村经济显“三难

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合力扶持,衢州少数民族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村居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但乡村发展不平衡,相对滞后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依然是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是发展相对加快,但绝对差距较大。2016年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全市农村居民的69%;只有15%的民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民族村仅占当地平均水平的46.3%。民族村集体经济普遍较为薄弱,67%的民族村年集体收入低于5万元。

二是组织化经营水平依然偏低,品牌规模效应有待提升。发展路径上,产业结构仍旧比较单一,特色发展思路不够宽、路子不够广;发展机制上,缺乏统筹规划、区域联动,资源整理度不高;产业培育的持续性不够,在市场拓展、品牌培育、组织创新等方面缺乏跟进,在放大效应、增强造血功能方面缺乏能力。

三是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内生发展依然薄弱。近年来,各地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少数民族乡村既享受了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又享受了民族专项资金支持。但从总体来看,财政扶持资金投入总量依然偏小,加上我市各级财政实力有限,配套不够,帮扶力度相对不足,缺乏大项目支撑,内生发展功能依然薄弱。

做强少数民族乡村经济有“三顶

面对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如何破解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难题?如何破解偏远山区现代农业推广难题?如何破解规模增收难题?衢州市因地制宜谋突破,转型升级求发展,近年来,在破解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难题中一些新思路、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些发展典型正在三衢大地上点燃星星之火。

一是“屋顶”,依托光伏工程,助经济薄弱村受益。光伏产业是一场能源革命,也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将少数民族乡村开阔地的农户闲置屋顶利用起来发展光伏发电项目,这一举措一经推广就成了受老百姓欢迎的增收项目。开化县川南新村2017年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金屋顶光伏发电工程;该工程经预算需投资100余万元,预计安装发电容量1.1兆瓦;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60余万元。今年川南新村金屋顶光伏工程已得到发改局认可,并批复川南新村金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是开化县金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第一个示范村。在近日举行的江山市光伏小康工程首期收益发放仪式上,来自上余镇江村畲族民族村收到首期收益“红包”15000元,每季发放一次,全年将获得收益资金6万元,这对于一个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民族村来讲,无疑又迈出了一大步。在衢州大力推进“光伏小康”工程的进程中,初步统计,全市目前有8个民族村开展屋顶光伏项目建设,共计300户,每户年收入600元-3000元不等。

二是“山顶”,一招早田模式,成山区农业发展新动力。在衢州,位于偏远山区的民族村里有不少零散地块,还有留守农户,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较难涉及的地方。利用来料加工的理念,将偏远山区的民族村农户抱成团,种出了城市居民喜欢的“农民自家菜”,衢州早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一招“早田模式”不仅让少数民族农户增收,还成了衢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典范。该公司利用民族村原有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去召集山区农户按照公司标准种“农民自家菜”。村里的经纪人就是队长,带领农户采用“产前定心、田头定标、产品定质、市场定量”的生产模式,走的是农业生产订单合作新模式。目前,柯城区上门民族村就49户已签订生产合同,种植面积约125亩,每户种菜农户年增收1.5万元到2万元。去年,公司在上门民族村栽培的有机蔬菜进入G20峰会,供应了3690公斤有机茄子、黄瓜。“早田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偏远山区民族村小块土地的利用和小户生产的问题,还带动了留守老人和妇女增收,为打造全市域放心农业体系,增添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三是“树顶”,依托基地+农户,促林下经济规模增收。当前,衢州乡村的竹产业步入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因五水共治后,竹粗加工的企业和作坊基本拆除,导致毛竹价格剧烈下滑,位于山区少数民族乡村农民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拓宽竹农增收渠道,沐尘畲族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引导竹农发展特色生态种养业,通过市场化经营方式,依托“基地+农户”,探索出一条林地增值、竹农增收、生态良好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目前,龙游县种植薄壳山核桃的积极性比较高,已有十多个村在规模种植,已有近2000多亩规模,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对种植户进行专业指导,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把薄壳山核桃种植做成产业化,做成龙游的品牌。

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拓展规模增效方面,衢江区举村乡洋坑村依托丰富的自然条件资源和优质的砂性土壤优势发展香榧产业,洋坑村集体通过政府采购、村集体经济补助的形式为农户购买3000多株香榧苗,种植75亩,并同香榧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基地为农户提供种植的技术支持,农户则答应将产出的香榧卖给基地,实现互利共赢。两年后将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经济效益明显。今年,村支书蓝祖文个人投资200余万元种植100亩香榧,同时也带动周边村发展香榧种植,西坑民族村已种植20余亩,今年已经产果。

衢州经验:“三顶”的总结为我们挖掘出了近年来衢州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举措中的闪光点、创新点,衢州正通过充分依托优质山水资源,转换发展思路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整合各方资源谋求合力发展。而这些典型也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犹如星星之火,以待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