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17.03.2015  14:01
              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亿万家庭的福祉,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开展体育活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关心体育工作,关心广大青少年健康。总书记指出,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方向明确,对于做好教育、体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青少年健康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 
              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1年,“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改革全局中,促进青少年健康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动,“健康第一”的思想日益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 
              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若干政策性文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等关键环节有了制度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协同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青少年体育的联动机制。 
              经过不懈努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状况出现积极变化: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有些指标出现好转。 
              然而,从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当前,教育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不仅能够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塑造人格、开发智力、培养情商,而且还能教育学生遵守规则,体会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因此,我们必须“跳出体育看体育”,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寓教于体,体教相长,为素质教育打开新的空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将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这就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要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要将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进行问责。要制定并实施好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2万所。同时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实现校园体育的深化改革。 
              青少年兴,则国家兴。值此中国教育报体育健康周刊创刊之际,我希望,周刊今后能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入挖掘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体育意义、教育功能和文化内涵,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对深化教育改革、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从青少年抓起,从基础做起,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开创新局面,促进各地区各学校以实际行动,为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拉高民众“获得感”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