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有所依”照进现实 杭州最“老”街道走出养老新路
浙江在线3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丁波陈铖编辑/王霄瑜)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14次提及了“养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严重,如何养老也变成了一个公共问题。如何能让老人安享晚年,这可能是中国每一个城市都无法回避的难题。
杭州市下城区湖滨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9%,面临着最严峻的老龄化困境,街道在摸索中,为老人们寻求着“老有所依”。
养老是个大工程
一个温暖的下午,当湖滨街道养老院的其他老人都坐在外面晒太阳时,83岁的张奶奶正在房间默默地理着抽屉,谁和她说话都不理。“她经常这样生闷气”,院长蒋雯说道,作为这家养老院的院长,她对院里所有老人的脾气及生活习惯都一清二楚。
张奶奶的房间不大,里面紧挨着放了四张床,她住其中之一。她将在这家养老院里度过晚年。
在来这里之前,张奶奶有个十多平米的公租房,但因为邻居太多,她常用不上厨房。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唯一的女儿定居安徽又无法及时照顾,于是就将她送到了这家养老院。
规模不大的养老院里住了30位老人。他们中,有些是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有些不愿和子女同住,自愿搬过来。有的老人能够生活自理,有的完全需要依赖护工的照顾。
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故事、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这个院子,也以不同的心态应付着接下来的日子。但无论以哪种状态生活,他们剩下的时光都能用两个字来概括“养老”。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14次提及了“养老”。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养老不再是一个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问题,而是成为时代命题,考验着每一个年轻、年迈的个体。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最新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而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杭州提前迎来老龄化
杭州市的老龄化比全国要高出近5个百分点,根据当地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9.3%。在杭州市内,湖滨街道的户籍老龄化人口比重高达29%。养老服务成为湖滨街道很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除了全面覆盖居民社会保险外,杭州市还招募助老员,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涵盖了老人生活所需要的各项服务,如家政、理发、食品、餐饮、修理、洗衣等,同时在社区里建立老年食堂,并提供送餐上门的服务。
此外,湖滨街道还开展“智慧养老”呼叫服务活动。为老年人安装助老呼叫器,据统计,截止目前为70周岁以上独居、孤寡、空巢老人和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预登记手机呼叫器3313个。社区也以孤寡、残疾、高龄、独居、重病等困难特殊群体为重点,建立帮扶对象。
这些服务都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部分,也是杭州市“9046”养老格局中的“90”。剩余还有6%的人享受政府补贴,购买居家养老服务,4%失能和半失能的人则入住到机构中。
当然,也有像张奶奶这样,由自己或子女购买养老院的服务。养老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而成为一项需要社会合力完成的浩大工程。
人、财两缺是难题
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吕心怡告诉记者,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带来的是养老服务人才的紧缺。她们曾有过粗略的估算,至少4位老人要配备一位养老服务社工,老人和社工的比例应为4:1。
但目前的情况,只能达到8:1。而在湖滨街道的青年路社区,60岁以上人户一致老年人约1309人,社工总人数11人,因岗位分配及职务原因,可实际服务于老年人的专职社工仅有1人,如果几个老年人同时求助,社工就分身乏术了。
此外,养老服务资金缺乏、社工素质不高等都使得许多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限制。
但好消息是,浙江省于今年1月25日通过了《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首次对社会养老服务事业进行了立法,并从法律层面明确了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政府、社会、市场的职责。
其中明确规定了养老护理人员培养和待遇,以及按照省有关规定给予入职奖励和补贴。并要求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扩大到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的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这样从法律层面进行保障,对今后养老工作的开展是个利好消息。
心理自救式养老
尽管社区会为老人们提供了各项居家养老服务,有的老人还入住了养老院,享受更细致的照顾和陪伴。但老人感情上的空虚却难以通过服务来满足。
王奶奶,79岁,双目失明,独自住在青年路社区。两年前,老伴儿因尿毒症需要长期住院,她便开始了独居的生活。
王奶奶的家里整齐干净,家具不多,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她在家行走。每周,社工会上门打扫两次卫生,儿子不定期过来看一看。其他时候,她几乎没有接触外人的机会,连楼都很少下。住院两年的老伴,也从未联系过。
一个人在家时,王奶奶都用看电视来消磨时光。她一再否认自己的生活是冷清的,因为家里有电视。但她却记不起任何听过的节目、电视剧的内容,只记得有声音的陪伴。
尽管街道不定期会开展一些老年活动,但对很多老人而言,老年生活的大部分时光,都不得不面对情感空虚。等待社工、等待社区活动,永远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也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青年社区陈奶奶的生活状态则和王奶奶完全不同。78岁的陈奶奶出现在采访地点的时候,一头全白的头发,带着精致的金边眼镜,穿着简约大方的毛线衣,系着有别致的深色花纹的丝巾。她已经独自度过了17年的独居时光。精气神却如同60岁一般。
17年前,老伴突然过世,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刚刚退休准备安度晚年的陈奶奶觉得天都塌了,“老伴儿刚过世的那几年,日子很难过嘞。每天都想哭,尤其是下雨天就更想哭”,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她搬到了市区。
经常被朋友们交出去参加社交活动,渐渐地,陈奶奶也开始了新生活。跳舞、学乐器、旅游、喝茶,每一天的生活都被安排地满满当当。
现在,她总是5点半起床,读报,做养生操,做家务,晒太阳。这样的生活节奏雷打不动。她毫不吝啬地和别人分享,学葫芦丝一年就作为代表到韩国表演的经历,也很骄傲自己跳交谊舞总是当男伴儿,比男人跳的还好。她坚定地告诉别人,自己得生活一点儿都不空虚,每天都有滋有味。
“自救式养老”成了老人们情感上唯一的出路。
在高峰来临前做好对策
针对老龄化时代下的种种问题,浙江省民政研究中心主任王先益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只是第一波老龄化高峰的来领,真正的老龄化高峰要到2025年到2030年。届时,全省的老龄化将会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
老龄化对社会的改变将是巨大的,随着老年群体的不断扩大,他们的行为方式、消费习惯以及生活方式都将影响社会。养老行业本身的市场也将更加细分,带来无限的商机。
王先益说,家庭小型化、空巢化、高龄化道德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养老服务确实是未来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认为养老服务的人员和内容,都要跟上。社会投入的养老力量也要进一步加大。同时要增加一些养老服务的设施,并且增加人员配备。
对于人员不够、专业度不高的问题,王先益说,应当扶植一些社会公益组织,让他们参与到提供养老服务的工作中来。
此外,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王先益透露,目前已有数据显示,老年人得抑郁症的比例并不低。
他强调,关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人的心理空虚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很可能产生心理疾病,从而引起一些极端的情况。因此,可以多组织老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预防老年心理疾病。而对一些有情感问题的老人,则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
(本文来源: 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祝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