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与南山区科技创新对比分析与思考
近年来,余杭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各个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高。2014年,全区研究和实验发展(以下简称R&D)投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增量、总量均位列全省首位,专利授权量在杭州市七县(市、区)保持第一位,在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全区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居全省第四,比2013年前进五位。然而对标南山,全区还有不小的差距。为了实现全区科技创新总体目标,为第二轮“523”计划起好步,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本文深入分析全区与南山区科技创新的差距,以及南山区发展启示,提出加快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区与南山区科技创新情况对比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增速相对较缓。201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01.23亿元,比2010年增长45.7%,“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9.9%。其中科技创新活动主力工业实现增加值400.83亿元,占GDP总量的36.4%,比2010年增长31.9%,“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7.2%。对标南山,全区生产总值规模及增长速度均低于南山区。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是南山区的31.8%,其中工业增加值是南山区的21.2%,“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低于南山区1.1个和4.0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南山区18.2个百分点。
表1 2010-2014年余杭、南山区经济总量比较
指标名称 | 余杭区 | 南山区 | ||||
2010年 | 2014年 | “十二五”前四年年平均增长(%) | 2010年 | 2014年 | “十二五”前四年年平均增长(%) | |
生产总值(亿元) | 656.21 | 1101.23 | 9.9 | 2002.84 | 3464.09 | 11.0 |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 | 38.45 | 45.54 | -0.4 | 1.44 | 0.93 | -5.1 |
第二产业(亿元) | 334.77 | 441.25 | 6.4 | 1208.70 | 1958.01 | 10.9 |
其中:工业 | 299.59 | 400.83 | 7.2 | 1160.73 | 1892.93 | 11.2 |
第三产业(亿元) | 282.99 | 614.45 | 14.7 | 792.70 | 1505.15 | 11.2 |
三次产业结构 | 6.1:53.9:40.0 | 4.1:40.2:55.7 | - | 0.1:60.3:39.6 | 0.1:56.5:43.4 | - |
(二)R&D投入持续增长,投入强度相对不足。2014年,全区R&D投入达19.83亿元,比2010年增长91.8%,“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7.7%;R&D投入占全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1.80%,比2010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R&D投入19.48亿元,比2010年增长89.9%,“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7.4%;占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34%,比2010年提高0.54个百分点。对标南山,两区R&D投入规模与强度差距较大。2014年全区R&D投入仅为南山区的9.9%,R&D投入强度低于南山区4.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R&D投入仅为南山区的14.0%,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低于南山区2.2个百分点。
表2 2010-2014年余杭、南山区R&D投入比较
指标名称 | 余杭区 | 南山区 | ||||
2010年 | 2014年 | “十二五”前四年年平均增长(%) | 2010年 | 2014年 | “十二五”前四年年平均增长(%) | |
全区R&D投入(亿元) | 10.34 | 19.83 | 17.7 | 103.00 | 200.00 | 18.0 |
其中:规模工业R&D投入(亿元) | 10.26 | 19.48 | 17.4 | 88.60 | 139.20 | 12.0 |
全区R&D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1.64 | 1.80 | 2.40 | 5.14 | 5.77 | 2.9 |
规模工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0.80 | 1.34 | 13.8 | 2.77 | 3.55 | 6.4 |
(三)高层次人才集聚明显,创新人才总体缺乏。近年来,全区依托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引才载体,高层次人才引进呈“爆发式”增长。2014年,全区引进和培育“国千”人才22名,累计66名。全区R&D活动人员0.79万人年,比2010年增长41.2%,“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9.0%。每万人口中开展R&D活动人员85.93人年,比2010年增长80.8%,“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6.0%。对标南山,2014年当年全区引进和培育“国千”人才数量比南山区多6人,但累计引进和培育“国千”人才比南山区少20人。全区R&D活动人员以及每万人口中开展R&D活动人员仅为南山区的13.7%和17.0%。数据显示:全区高层次人才数量与南山逐步接近,但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总体缺乏。一方面全区所在的浙江高层次研究机构和大院名校匮乏,造成人才缺乏培养的沃土;另一方面,全区传统工业偏向于纺织服装等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旺。虽然近几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通过引才引智项目积极培养、引进各类人才,但是与南山二十几年的深厚积淀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表3 2010-2014年余杭、南山区创新人才比较
指标名称 | 余杭区 | 南山区 | ||||
2010年 | 2014年 | “十二五”前四年年平均增长(%) | 2010年 | 2014年 | “十二五”前四年年平均增长(%) | |
全区R&D活动人员(人年) | 5565 | 7858 | 9.0 | 41184 | 57312 | 8.6 |
每万人口中开展R&D活动人员(人年) | 47.52 | 85.93 | 16.0 | 378.04 | 504.55 | 7.5 |
“国千”人才(人) | -- | 66 | -- | -- | 86 | -- |
(四)科技成果逐年攀升,产出质量有待提高。2014年,全区专利申请数为6696件,比2010年增长87.7%,“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7.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1114件,比2010年增长1.35倍,“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23.8%;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16.6%,占比较2010年提高3.3个百分点。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新产品产值稳步增长。2014年,全区规模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12.15亿元,比2010年增长1.04倍,“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9.5%;新产品产值率达34.3%,比2010年提高15.1个百分点。对标南山,全区科技活动成果产出低于南山区。2014年,全区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为南山区的29.3%、8.9%,新产品产值率低于南山区3.1个百分点。但提升速度快于南山区。“十二五”前四年,全区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南山区12.6、22.7、4.4个百分点,其中新产品产值率提升率高于南山区11.7个百分点。
表4 2010-2014年余杭、南山区创新成果比较
指标名称 | 余杭区 | 南山区 | ||||
2010年 | 2014年 | “十二五”前四年年平均增长(%) | 2010年 | 2014年 | “十二五”前四年年平均增长(%) | |
专利授权量(件) | 3567 | 6696 | 17.1 | 19205 | 22875 | 4.5 |
其中:发明专利(件) | 475 | 1114 | 23.8 | 11946 | 12459 | 1.1 |
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亿元) | 250.97 | 512.15 | 19.5 | 1134.90 | 1992.90 | 15.1 |
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 19.36 | 34.32 | 15.4 | 33.97 | 37.41 | 2.4 |
(五)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发展速度有待加快。2014年末,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8家,其中培育上市企业6家;实现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11.94亿元,比2010年增长57.4%,“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2.0%;占规模工业产值的41.3%,比重比201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对标南山,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都远低于南山区。2014年末,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数为南山区的19.7%。其中上市企业数量仅为南山区的5.5%;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是南山区的14.3%。
表5 2010-2014年余杭、南山区高新成果比较
指标名称 | 余杭区 | 南山区 | ||||
2010年 | 2014年 | “十二五”前四年年平均增长(%) | 2010年 | 2014年 | “十二五”前四年年平均增长(%) | |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 | 120 | 288 | 24.5 | 697 | 1463 | 20.4 |
上市企业(家) |
| 6 |
| 86 | 109 | 6.1 |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 388.83 | 611.94 | 12.0 | 2700.00 | 4290.00 | 12.3 |
(六)创新载体不断增加,载体建设有待提质。2014年末,全区累计拥有各类创新载体268个,其中国家级创新载体4个;已创建科创园等孵化器43个,可孵化面积172.0万平方米,在孵化企业1985家。其中经认定的各类孵化器7个,可孵化面积15.5万平方米,在孵化企业329家。对标南山,全区科技创新载体明显少于南山区。2014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创新载体为南山区的41.9%。但各类型孵化器数量和可孵化面积多于南山区,在孵化企业数与南山区基本持平。截至2014年底,全区各类型孵化器、可孵化面积、在孵化企业分别是南山区的122.9%、114.7%、99.3%。
表6 2014年末余杭、南山区创新载体比较
指标名称 | 余杭区 | 南山区 |
各级实验室、研发(技术)中心(个) | 268 | 640 |
其中:国家级(个) | 4 | 47 |
各类型孵化器 | 43 | 35 |
可孵化面积(万平方米) | 172 | 150 |
在孵企业数(家) | 1985 | 2000 |
二、南山区科技创新发展对余杭的启示
深圳市南山区在深圳特区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中,勇抓机遇,创新创业,成为全国区县中的创新标杆,拥有独有的南山“创新模式”。纵观其创新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协同构筑蓬勃创新生态。深圳改革先机、南山区独特地理位置和历史基础赋予了南山区浓郁创新氛围与优良创新基因。在市场与政府的双轮驱动下,南山区协同打造具备强大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和生态圈。南山区实施 “大孵化器”战略,通过建设孵化平台、培育创新企业、聚集创新资源、推广创新文化、建立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促使南山成为创新磁场,吸纳汇集蓬勃的创新活力源泉。“大孵化器”战略分为三级工作体系:第一级体系以主管区领导牵头,第二级体系科技创新局、经济促进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大孵化器推进建设领导小组,第三级体系区科技创新局联同高新办、所有孵化器机构以及风投等各方创新服务机构参与的大孵化器联盟工作会议。在大战略体系协同推动下,科技服务体系覆盖整个创新创业产业链,围绕孵化项目—孵化企业—孵化产业过程,建立市场化的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有效促进了创新氛围发酵以及科技资源在区域内的循环和共享,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产业链体系。
(二)丰富完善科创服务体系。南山区搭建立体生态的三层创新服务体系,区政府领导的科技管理及服务部门为第一层级,负责科技服务规划与政策制定,引领方向;科技事务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56个非营利性科技服务机构为第二层级,负责资源整合与信息交流;480家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型服务企业为第三层级,提供各类科技服务。三层架构综合作用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多样化的创新载体。南山区打造创新生态过程中离不开各种创新载体的贡献。2014年,南山区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77个,累计达到640个。其中国家级创新载体47个。同时,南山区已经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区的科技孵化器网络,拥有各类孵化器35个,可孵化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在孵化企业达2000家。其中深圳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创业中心)作为深圳市首批国家孵化器之一,在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建造管理智园、服务企业上发挥了独特作用。二是多层次的创新服务。在孵化器服务上,打造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软件测评、协同研发、设备共享、公共检测等服务。从创新信息交流服务上,南山区具有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的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技术和产品,为企业(创客)提供全面的信息;从创新所需的产品(服务)以及供应看,创新活动所需产品(服务)一应俱全,从创新活动最底层所需基础部件和服务,到高一层集成模块,再到产品层,只要创新需要都能找到提供产品(服务)的各类企业。从创新融资支持上,深圳市拥有8800多家风投创投机构为企业(创客)的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正基于如此完善的创新产业链体系,以及高效产业链协同,降低产品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促成南山区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三是特色化孵化园区运营。南山区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由创业苗圃、专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专业技术园、企业研发总部基地组成的多层次专业产业园,形成“预孵化、孵化、成长壮大、成熟、上市”的完整链条,管理进行细分化,服务提高针准性。在孵化器建设上,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府与企业合作、企业建设政府支持等四种模式。在孵化器运作上,南山区采取政府负责建设和管理,具体运作由一些企业或者大专院校负责。如入驻南山智园的“柴火创客空间”运作模式。在孵化器服务上,打造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软件测评、协同研发、设备共享、公共检测等服务。四是缔结创新联盟。为了创新活动的高效运转,南山区组建政产学研资介合作的协同创新联盟,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截至目前,南山区共组建各类创新联盟36个,吸引千家企业、25所高等院校、10余家科研机构参与。
(三)创智引才慧聚人才高地。深圳南山智园毗邻深圳大学城,具备雄厚的智库支持。同时,南山区一直以高端人才为引领,积极发挥国际创新驿站和千人计划俱乐部作用,吸引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去南山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快速集聚。截至2014年,南山区汇集博士七千多名,“海归”两万多名,其中“国千”人才86名。通过引才引项目,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2014年,南山区开展R&D活动人员达到5.73万人年,每万人口中开展R&D活动人员504.55人年。
(四)核心创新打造优势产业。南山区以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战略,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重点产业、重点核心技术领域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企业与科研机构积极承接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创新质量。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要素与创新资源在源头创新方面的整合与共进作用,加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创新和产业化创新。科技源头核心投入与行业发展呈现良性互动,催生重大科学和技术出现,新产品、新技术的迅速运用使新产品不断出现并集合,促成了相关行业的创新发展并产生出新兴产业。从南山区规模工业的R&D投入来看,R&D投入经费总额居前列的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几大行业,R&D投入强度(指企业R&D经费支出占当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南山区工业经济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是南山市工业龙头行业,其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五成以上。R&D的投入大、强度高的几大行业也正是南山区几大战略新兴产业的主体,也是高新技术产业主体。2014年,南山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累计达到1463家,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80.5%。同时,在大产业带动下,成就了数千家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七大企业集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已形成123个优势细分领域,其中终端设备、移动存储芯片、激光显示等24个细分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五)创新成就世界级龙头企业。南山创新呈现出六个90%的特点:90%的创新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六个90%的创新模式成就了南山市几大世界级龙头企业。多年来,华为和中兴通讯一直注重科研创新,科研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10%以上,是创新领导型国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4-6倍。多家企业一系列创新成果享誉全球。如通讯制造商“中兴”、 互联网企业“腾讯”、特种计算机企业“研祥”、医疗器械企业“迈瑞”、激光器械企业“大族”、汽车电子企业“航盛”、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金碟”、以及被全球创客运动旗帜人物克里斯·安德森称为“无人机领域的苹果”—大疆科技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
三、加快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杭州创新发展面临 “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战略机遇。建议全区上下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对接好杭州创新创业机遇,吸收借鉴南山区创新模式,为全区大力发展信息经济“一号工程”、加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油添柴。
(一)增强创新资源蝶变协同。一是勇抓创新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杭州成为“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余杭区的“梦想小镇”为省级特色小镇之一,余杭区具备良好的创业创新基础,我们要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勇抓时机,抢占创新先机。二是成立创新推进委员会。目前,全区科技投入逐年增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特色小镇万众期待。但各种创新资源协同效应并不明显,各创新园区发展也参差不齐,部分科创园区特色不够明显。建议成立区创新推进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创新资源发生协同作用。三是完善创新政策。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创新发展政策,增强扶持精准性和有效性。四是对接智库运用人才。根据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科创领域人才求贤若渴的状态,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与浙江大学等优秀高校合作,承借阿里巴巴淘宝城在余杭区吸引与聚集大量高端科创人才的基础,以未来科技城等平台酝酿浓厚的创新氛围与高涨的创业优势,乘势而上,充分做好聚才用才这篇文章,为全区创新创业发展服务。
(二)加速创新服务体系完善。从全区创新服务上来看,停留在政府服务方面较多,如融资、环保、评估、能评、代理等。涉及提供创新活动信息全面性上,以及创新活动所需原材料、设计、打模等技术产品(服务)资源上相对欠缺,往往比较单一,服务面较窄,数量较少,选择余地不多,紧密度不够。因此,要顺应创新发展需求,加快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创建,打造完整创新产业链体系,更好地为企业(创客)创新服务。一是对全区创新资源进行摸排,建立创新资源库,对现有的创新资源要进行细化管理不断提升。二是进一步完善创新信息平台。借“互联网+”发展快车道,与先进地区、平台对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企业(创客)创新提供完整、全面、精准信息。三是建立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基于现有创新基础上,引入市场化机制,针对创新活动涉及协同研发、成果转化、公共检测、设备租赁等阶段、领域,从个体、局部进行创新产业要素引进培育,从而逐步建立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形成或延伸创新产业链体系。四是优化孵化器建设。引进市场机制,提高运作效率。同时,按孵化器孵化产业把好入驻关,宁缺毋滥;并对入驻企业进行梳理,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信息经济等产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种子”企业,开展重点培养。
(三)促进科创园区特色优化。从科创园发展现状看,目前除未来科技城等少数园区外,园区特色不够明显,产业集聚度不够高。因此,当前要根据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已创建的科创园原有规划、定位、特色项目进行修正完善。一是在园区管理上,要分工明确。特别在产业园建设中,政府负责科技服务规划和政策制定,发挥引导作用,招商企业负责运作,创新企业进驻研发,三者有机融合,健康发展。二是科创园建设要突出“质量”“特色”并举。截至2014年,全区科创园所引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1985家,但达规模工业企业仅47家,占规模工业的3.8%,其中通过科创园培育“小升规”企业只有13家,占引进培育企业的0.7%。因此,要加快科创园资源整合,在政府投入引导下充分体现政策扶持方向性和针对性,带动创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实现有限资源边际效应最大化。注重引进培育企业质量,建立进出园区评价体系,把好关,提高进驻企业质量。做强做大园区特色产业,突出园区特色化竞争优势,避免园区之间同质化恶性竞争。建立园区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园区运营效率。
(四)增强优势产业创新集聚。虽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已达45%,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集聚度不高;创新活动行业不突出,部分行业创新投入与产出成果匹配不明显,创新的行业间的关联度较弱,产业链上下衔接不够紧密,相关行业或企业的创新活动难以相互支持影响并发生叠加效应。因此,要建立实施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计划,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信息经济等重点产业中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实施核心技术突破计划,成为市场主导者,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从而实现产业腾飞。要鼓励扶持产业创新驱动,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要大力推进“四换三名”、“腾笼换鸟”工程,促进工业园区提升改造。
(五)积极培养创新领军企业。一是积极培育“航母”级大型企业。建立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对现有“四上”企业以及引进大项目进行梳理,确立行业龙头企业、成长性好的、核心技术走在行业前列“十强”“二十强”重点培养,打造百亿企业,成为国内外著名企业。从而带动产业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实现产业集聚。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要“数质”并举。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行业要相对集中,要注重产业导向,涉及产业不应过多,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评定制度,对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产业调整,培育更多的战略新兴产业、信息经济等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对2018年新增2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目标进行细分,在产业、成长性方面进一步予以明确,力争培育出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行业领军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三是加强上市企业培育。在全区科技型企业中筛选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成长性耗的企业作为上市培育对象,积极做好上市辅导等服务工作,以实现2018年上市企业达50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