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三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25.10.2016  18:11

  市场经济浪潮下,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宁波市余姚经济发达,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较早地遇到了成长的阵痛。
  2015年,余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9.7亿元,财政总收入133.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0元。老百姓口袋“富足”之后,如何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再富起“脑袋”,成了横亘在“三农”面前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浙江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环境建设和民风建设为重点,通过建设文化礼堂、千镇万村种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等一系列措施,激活农村文化。而余姚在这一场农村精神文明的重塑中,抓住了“美丽”导向,开展以“心灵美、生活美、乡风美”为主要内容的“三美乡村”建设,丰富美丽内涵、打造美丽环境、播撒美丽文化,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从而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动,推动广大群众享受美的环境、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并以此为基础,连点成线、以线带面,推进以“洁化、美化、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持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不断提升创建整体水平。
  一场乡村世界的美丽嬗变正精彩演绎。余姚目前共有全国文明镇、文明村各2个,省级文明镇5个、省级文明村24个,余姚市级文明村镇创建率达到83.9%,梁弄镇还作为全国文明村镇的唯一代表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身有所栖,心有所寄。”这便是余姚农村土地上结出的精神硕果,余姚也先后6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环境升级绘就“诗意家园”
  身之所栖,便是心之充盈的底气,更是精神高地的基石。
  余姚南部四明山脉中隐藏着一个偏远村落中村,因为缺少地理的优越性,中村一直默默无闻,村里的老百姓向往着山外的世界。可如今,笔峰大转,老百姓们的思维里开始累积了精神自信,村里,晓鹿溪鹅鸭戏水,两旁的卵石路、老房屋修葺一新,竹篱围起碧绿菜畦,活脱脱一幅秀美的“山乡水墨画”!
  这些变化来自余姚“三美”乡村建设,大大提升了农村硬件软件环境。
  余姚先后制订出台《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的实施意见》《余姚市全民共建“美丽家园”实施意见》《余姚市推进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专项规划,并以深化省文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把“美丽建设”写进村规民约,连续两年力推“全民共建美丽家园”行动,还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实施美丽创建三年规划,每年划拨800万元专项经费,成功创建为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市”。
  中村的发展只是这些“美丽”政策春风下的一个缩影。
  鹿亭乡以中村为源点,将环境保护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打造“清纯鹿亭、美丽乡村”。于是,在山乡大地上,溪道整治、生态养殖、竹林改造等轰轰烈烈地展开,着力恢复原生态,目前整个地域森林覆盖率高达85%。
  “安居、宜居、美居”是美丽乡村环境之美的具体指向。鹿亭乡先后完成9个村的村庄整治提升工程。走在这里的村庄,你可见中国美院专家设计的样板农房,也可见高岩村满墙的3D彩绘;走在这里,你可见鹿亭乡不断提升村庄公共服务设施,4个村建成文化礼堂和欢乐大舞台,各村建设起老年服务中心、农民公园,实现了村级卫生室的全覆盖;在这里,你可见城乡一体的道路网络体系,所有12个村的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已完成,沿溪7个村推出污水处理工程,完成30个公交车站点个性化建设等;走在这里,你可见精品村各具特色,白鹿村以“运动休闲+农业观光”为支撑,完成全长4公里的白鹿登山步道建设,扩建狮峰台观景平台,打造浙江最美观景平台。晓云村以“红色故里”为特色,修缮村内原有4条古道等。其中,中村已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中村和晓云村被评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农村已经今非昔比了。
  美丽乡村,老区的蜕变尤为重要。余姚按照“山区不落后、老区成样板”的思路,狠抓四明山区域生态建设,两年来投入8亿元实施生态发展项目79个,青山绿水的成色更浓更足。浒溪线余姚段被评为“浙江最美绿化通道”。
  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绿色理念越来越牢固,陋俗陋习越来越少,美丽进程越来越快,生态产业越来越旺,群众口袋越来越鼓,休闲观光农业、乡村特色旅游、农家乐、民宿等井喷式发展,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万元,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文化熏陶浸润“山乡文明”
  7月,宁波市微型党课在这里举行;8月,宁波市农村“三居”专项行动现场会的与会人员前来考察参观……余姚市梁弄镇横路村文化礼堂自建成以来,凭借配套齐全的阵地设施,深入挖掘和传承的横路优秀传统文化,不光成为村民的文化娱乐中心,而且成为浙江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的教育培训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来客人慕名而来,不仅打响了横路村的牌子,更为红色梁弄增光添彩。
  2013年以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余姚如火如荼展开。截至目前,余姚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87家,组建500余人的工作队伍,举办“礼仪课”“赶集会”“文化节”等活动,文化礼堂已成为了群众心中的“文化地标”,覆盖率达到32.8%,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先进县(市)区。
  在家园馆里观看“乡愁”展,去欢乐大舞台看“我们的村晚”文艺演出,在道德讲堂听讲座,上图书阅览室看书学习,到文体活动室打乒乓球……余姚泗门镇谢家路村小学生张幸瑜回想起暑假在村里新建的五星级文化礼堂的充实生活,意犹未尽。
  谢家路村文化大礼堂是一家五星级的村文化礼堂,在余姚,这样高档次的文化礼堂有64家。
  文化礼堂是农村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去年开始,余姚启动文化礼堂提升工程,即文化礼堂星级化建设标准,根据展览展示场所、欢乐大舞台、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场所的面积、配置的不同,分为三星、四星、五星三个标准。以五星级文化礼堂为例,它的家园馆有图文、实物、视频展示,展示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建有室外欢乐大舞台;有单独建设的礼堂、文体活动场所和讲堂,建筑面积分别不少于300平方米、200平方米、100平方米,此外,图书阅览室藏书不少于3000册。
  “打麻将的人少了,吵架的人少了,大伙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泡’着,读书看报打台球、聊天听曲,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这是余姚老百姓的心声。
  文化的供给一旦打开,心灵的需求便会日渐高涨。余姚专门成立“文化物流”服务中心,建立“文化物流资源库”,收集形成45类服务项目,组建22支市属、21支乡镇级和33支民间配送服务队,在已建成的87个农村文化礼堂和60个农村欢乐大舞台设立“文化物流”配送点,并创设“阳光文化直通车”,由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群众点单需求,采购200场以上文艺演出送到各“文化物流”配送点。同时,创设“阳光文化乡村舞台”“阳光文化课堂”,以政府补贴、社会支持或“一元剧场”等形式,每周为不同群体村民定时定点配送文化服务。
  一批文化活动品牌应运而生。每年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村落文化艺术节、四明山电影节等品牌活动,开展“乡土文化进姚城”、文体团队“文化走亲”、“乡风文明文化百村行”等群众文化活动,并着力推动各地打造“一镇一品”的文化盛会。同时,创设一年一届的“百姓文化节”这一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推出100余项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洗礼重塑“美丽心灵”
  最近,在余姚的街头巷尾,传诵最多的是一位余姚泗门镇湖北村普通的村民王兰英。
  王兰英的故事并不算传奇,也并不轰轰烈烈,她在抚养两个女儿的同时,坚持细心照顾瘫痪丈夫7年,尽管她每天做着同样的事,但她回想起和丈夫的点滴,坚持不抛弃不放弃。朴实无华的心灵与信念背后却是感人的善行义举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她也因此登上了余姚本月的好人榜。
  在余姚,一张“好人榜”月月开榜。余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践中,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连续5年开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系列活动,培树“最美人物”,寻找“身边感动”,创新设立了“道德银行”和“道德绿卡”,累计向具备良好道德表现的1747户农户提供免担保、低利率的道德信贷1.25亿元,实施“道德绿卡”发放制度,道德模范、各级好人可凭“道德绿卡”享受医疗、交通等10方面32项帮扶礼遇措施,让做好人有好报、讲道德有回报。
  德行养成需要“润物细无声”。余姚推出“十个一”思想道德建设项目,在全市农村设置200余条道德文化长廊,在218个行政村建立道德讲堂,组建由900多名乡土宣传员组成的文明道德宣讲团,设立140余个民间道德基金,把德行养成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
  余姚还建立健全月评“身边好人”、季评“余姚好人”、年评“感动余姚新闻人物”的三级道德荣誉评选机制,制订下发“余姚好人”推荐、评议、宣传工作实施方案,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依托传统媒体和余姚文明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辟“余姚好人”投票页面,开设“好人52”宣传栏目,推出“余姚好人”微访谈;同时,创作“余姚好人”文艺作品,举办“余姚好人”微故事大赛,开展“余姚好人”微故事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等“三进”活动,创设季度“余姚好人”榜单发布仪式,推动最美现象由“盆景”转化为“风景”,由“风景”转变成“风尚”。
  在浓浓的道德之风的洗礼下,余姚“好人”层出不穷。截至目前,共有110人被评为“余姚好人”、36人入选“宁波好人”、11人荣获“浙江好人”、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由民间力量倡导设立的“姚文德”道德基金总额近300万元,已奖励身边好人110人,奖励金额近30万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族是乡村传统的血脉纽带,也是强大的精神纽带,余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便牢牢抓住了这个“牛鼻子”。
  余姚积极培育好风尚,制订下发《推进新时期家庭建设的实施意见》,广泛开展好家风建设活动,实施好家训传承、好家风培育、好家庭建设等三项行动,开展好家训好家风征集、优秀家风家训品鉴传播、好家风文艺作品创作展演等活动,编印《姚江传统家训选辑》,举办“我的家庭故事”征文比赛,推出家风家训“挂厅堂、进礼堂”和“传家宝”、“写家书”等活动,开展争做“最美家庭”、寻找“最美家庭”、展示“最美家庭”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家庭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