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复归的困境:“过”与“不及”的两极化
如往年一样,2015年的文化圈并不缺少话题。2015年的文化领域,有一些事情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重新提起,比如故宫的大缸上又被刻了谁的名字、哪里的老宅子又被开发商拆了;也有一些事情算是今年的新“气象”,比如成年人开始热衷涂色书、有的人头上长出了“草”。
作为文化事件的记录者,我们希望能在年终的时候,为2015年这一时间段中的文化话题做出总结,并以文化观察的视角做出一定思考。其中,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复归”是2015年中国文化领域或社会领域不少热点事件的内在逻辑。也因此,这是今年一个值得关注与讨论的文化现象。
传统文化正回归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归”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从上世纪末的“国学热”及至今日孔子学院开遍全球,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几十年之间,回归趋势明显。倘若将最近30年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五四”时期的“反传统”相对比,那更是有天壤之别。
而当我们聚焦2015年时,我们发现,“传统文化复归”已经不只停留在趋势,更是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现实。
从各地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的民间书院到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成人礼,从《清明上河图》引发的“故宫跑”到各地方想方设法争夺“名人故里”,这都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又都指向了“传统文化复归”。
清明上河图明撤展,游客排13小时长队看展。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这里,一个被广为关注例子是“故宫跑”。今年9月8日,“石渠宝笈特展”在北京故宫开幕。其中,备受关注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故宫武英殿正殿全卷展出。
对此,有媒体这样描述:“到故宫看‘石渠宝笈特展’需要排六七个小时的队!如果不想排如此长时间,那么,就得起个大早,到午门排队,开门后,一路狂奔入宫……这是最近每天在故宫上演的一幕。”
和十年前《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展出时“少人问津”的境况相对比,不少人将这种现象看作传统文化复归的表现。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认为,“从(‘故宫跑’)中也能看到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文物意义的理解”。
当然,传统文化复归中的争议与问题也不少见。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回归?以什么样的形式、路径回归?这些问题仍然是当下中国人正面临的问题。
而具体到2015年,我们能看到的传统文化复归的表现正呈现出“过”与“不及”两极化的特征。
和《清明上河图》的“过热”相比,另一些画作的待遇却让人觉得“过冷”。比如,在展出《清明上河图》之后的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中,就没有出现观众排长队连夜看展的情况。
相反,武英殿展区的门口一如平时的空旷。之前为应对观众排队临时搭建的小卖部少有人光顾,而观众则可以“长驱直入”,欣赏展出的文物。
对此,故宫书画部专家、“石渠展”策展人之一张震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发表了这样的看法:“这是客观存在,观众喜欢看图,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冰戏图》,描述的是男女老少都能看懂的场景,稍深的一些,例如《洛神图》、《列女仁智图》,需要文学、史学知识背景,很多人没有或很少。不能强求观众必须有看画的基础,而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想想怎么介绍展览,办什么展。”
“需要文学、史学知识背景”的画作少人问津,一些传统文化中仪式性的东西却成了当代人乐于效仿的对象,比如近年来的“汉服热”与成人礼、开笔礼等等。
不过,其中的一些细节却屡屡被指出不够“复古”。比如,8月30日,西王母祖庙所在地新疆天山天池景区举办了第二届西王母文化庙会,庆祝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日,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身穿汉服作为主祭嘉宾参加了典礼。
但随即就有网友根据典礼的照片指出,贾平凹的汉服穿反了,衣襟本来应该“右衽”,变成了“左衽”。此外,照片中的贾平凹身着汉服却没有留胡须,也成了网友吐槽的要点。
事实上,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的语境中,“过”与“不及”已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一方面,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细节、背景不甚了解,甚至多有误解,这便是“不及”。就像被不少人奉为传统经典的《弟子规》其实是出自清代山西绛州一位秀才之手。另一方面,一些完全“复古”的行为又显得与当下生活格格不入,这则是“过”。就像古代峨冠博带的士大夫装束也并不适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
孔子说“过犹不及”,这个道理放到当代传统文化复归的语境中看,也是说得通的。
传统文化复归的现实困境
关于当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归,其实存在着一种现实的困境,就是孕育、维持传统文化的土壤不在当代,而在过去。当传统文化复归之时,即被放到了一个不能生长、维持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这,就必然造成一种不适。这种“不适”的具体表现就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在认知上的“过”与“不及”。
而事实上,这种当代人对传统文化认知上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传统文化复归所面临的困境。
商业化视角中的传统文化复归
当然,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并非不存在一条介于“过”与“不及”之间的道路。按照现代工业文明的逻辑,大众文化始终与文化消费相联系。
因此,当传统文化复归到工业文明社会中并为大众接受的时候,也必然要走入商业化的视野中去。
2015年,一些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备受关注。同时,文博界网红也频频在微博上制造话题。
在故宫淘宝的微博上,历史人物雍正、鳌拜一改“严肃脸”,集体耍宝卖萌;运气不好的崇祯皇帝,诉尽悲惨的一生原是推销福筒的广告;千古才女李清照用剪刀手抛媚眼“求交友”。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的官微也纷纷加入文博界的网红阵营,他们或自黑馆藏的文物,或机智应对网友的提问,或相互调侃。
和这些微博账号粉丝增长相对应的是文创产品销售额的增长。有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故宫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就已突破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销售总和。
不过,在商业视野中的传统文化也从来不乏争议。
7月25日,山西晋城皇城相府举办了“2015年全国高考状元敕封典礼”。来自甘肃、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山西7省市自治区的10名高考状元接受工作人员扮成的“康熙皇帝”“敕封”。典礼中,各位高考状元获“赏”“诏书”一册、人民币1万元,《康熙字典》一函。“敕封”完毕后,众状元披红骑马,在仪仗队的带领下,还举行了盛大的游街仪式。
不过,这次颇为“复古”的“敕封典礼”却招来了不少批评。对此,文化学者蒙曼曾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号:cns2012)采访时称,“敕封典礼”这种商业炒作行为不适合用来认真思考与科举制度相关的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