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手工技艺
有这样一组数据,多少可以看出浙江文化大省的历史和底蕴:在2006年至2014年的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实现四连冠,总计入选217项。在这些非遗项目中,传统手工艺如何复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3月14日,由省非遗保护中心、中国美术学院团委等主办的“女红的复兴”走进中国美术学院,来自台湾的文化名人黄永松主讲手工技艺的传承。
黄永松,《汉声》杂志创始人。自1971年成立起,他一直致力抢救、保护和发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拯救数十种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建立起“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精心收藏行将消失的文化记忆。
浙江作为非遗大省,近几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吸引着黄永松更加频繁地走入浙江。他在宁波、杭州等地看到了民间艺术复兴的希望……从苍南夹缬到杭州“小巷三寻”土布技艺,这位70多岁的老人与他的汉声团队在这块文化热土上不知疲倦地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采集记录。
在黄永松看来,女红,传统的妇女技艺,是一门母亲的艺术,可分为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等九大类。它们在现代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传承人年纪越来越大,而技艺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脚步,年轻的接班人纷纷知难而退。如何复兴女红,黄永松认为最要紧的,是抱有一颗同情心去看待这些手艺。
何谓同情心?黄永松举例说,我们最熟悉的“中国结”也曾一度失落过。1980年,为整理传统古老结艺,黄永松向无数的老奶奶学习编结法,从最常用的纽扣结到故宫珍藏的如意挂饰,然后对其进行程式化的整理,将中国编结艺术总结成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并将其命名为“中国结”,出版《中国结》系列丛书,从此,“中国结”的名字传遍全球。黄永松说:“同情心就是对手工艺人最大的尊重。”
黄永松最后说:“母亲们流传下来的许多传统手艺,每个人都可以做,都可以传承。用传统文化安定心灵,那才是往前走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