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两会代表谈文化
让文化暖到百姓心坎上
——义乌市两会代表谈文化
用文化建设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着力推进文化惠民,在义乌已经从文化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一座座文化礼堂,一台台文艺演出,密织了一张张文化服务网,点燃了城乡百姓的文化激情……在义乌市两会召开期间,围绕如何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如何实现多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文化话题,当地两会代表委员们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打下了良好基础。”政协委员龚英伟认为,公共文化资源必须服务广大群众,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可以考虑将单一功能的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改造为功能丰富的综合场馆,加大文化服务,根据不同人群采取低收费甚至免费开放,同时提高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使其正常运转、持续发展、真正发挥作用,让群众从文化惠民工程中真正受到文化之惠。
文化要繁荣发展离不开老百姓的广泛参与。在人大代表万少君看来,文化要做到惠民,不仅要送文化,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要“种”文化,培养出老百姓自己的文化带头人,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养。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对民间艺人、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用于拯救、保护濒临失传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加强工艺美术队伍建设,集聚优秀人才发展义乌工艺美术产业,并鼓励优秀民间艺人传经授艺、带徒学艺,使义乌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后继有人。
文化影响着老百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同时,文化的差异也确定了一个地区独有的身份标识。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今年义乌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人大代表葛婷婷在谈及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时就表示,要做好总体规划,划定传统村落保护范围、保护红线,制定政策,杜绝传统村落遭受人为破坏;按美丽乡村要求建设,要有特色,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村落,部分价值高的地方也可用“废墟保护”;传统村落保护需细致耐心和长期努力,可先拿易保护、有开发潜力的传统村落作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把传统村落建设成现代义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比以往更渴望享受到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近些年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给我们建起了文化礼堂、图书流通站、文化活动中心等,让我们在农闲时候,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丁新平坦言,基层农村是文化惠民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阵地,要根据自身文化特点,优化村级文化工作队伍,成立自己的民俗表演队、文化博物馆,将传统特色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要让既有的文化礼堂充分发挥平台功能,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礼堂弘扬主流价值、传承传统文化、展示村庄形象、丰富文体活动等功能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村民的智慧,将文艺活动做精、做细,藉此扩大文化礼堂功能辐射周边的影响力。
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只有根植于人民,向群众汲取营养,才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政协委员骆华跃则认为,农民艺术团是“文化惠民”政策的基层践行者,一个农民艺术团要长久存在,必须立足本地特色文化,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文化主题。同时,要在充分学习和了解政策的基础上,发挥“政策宣传员”的作用,积极配合党委政府搞好政策方针宣传,融入政策、法规积极编排储备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此外,对爱好文艺、渴望从台下走上舞台的民间文艺人才要重点挖掘,鼓励普通农民参与农民艺术团演出,发掘、培养自身文艺才能;培养农民创作骨干,让老百姓把自己的身边事搬上舞台……“只有让农民当好文化主角,农村文化才能真正繁荣发展。”骆华跃坦言。
近年来,义乌市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就如何加快全市文创产业现状调整及发展,政协委员季慎峰建议,要强化文创在第三产业的渗透,实现文创产业化均衡,以著名文化品牌为依托,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将第三产业的优势资源与文创产业相融合,打造文化品牌,使其成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纽带和催化剂。用品牌激活同一产业内的其他行业,形成多行业共享同一知名品牌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的良性循环;以“文创+”实现传统行业、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用“文化+”的指导思想促进文创企业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发挥文创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掘传统产业中的文化因素,将创意设计融入制造业产品的外观、包装等工序上,提升第一、第二产业产品的精神文化价值,提高中国制造的文化附加值;强化产业政策支持,培育和引进产业人才,优化人才成长体制机制,启动“文化创意梯队工程”,从政策、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持,吸引文创产业人才并提供良好条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实现以人才推动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