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常态下地质工作“把脉开方”
三月的合肥,初春既至。刚刚参加完安徽省地矿局 “十三五”地质工作研讨会代表们的心情就如同这春日里的天气一样,清新爽朗。
近日,安徽局在合肥召开地质工作研讨会,会议总结了“十二五”地质工作成果经验,并重点围绕新常态下地质找矿如何开展、地质服务领域如何拓展、找矿投入和运行新机制怎样建立等热点问题展开探讨,谋划安徽局“十三五”地质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
经过一整天的“闭关”交流,来自局属20家地勘单位的专家代表们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共同为新常态下的地质工作“把脉开方”。困扰安徽局下一步地质工作发展的雾霭在会上逐渐消散,前进的方向愈发明确。
观新常态下地勘行业现状及形势
对当前地勘业形势和现状的分析是会议代表们热议的内容之一。
会上,安徽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从文分析了《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近年的相关数据,增强了代表们对当前行业形势的直观认识。他指出,“2001~2011年,我国勘查从业人员人均货币工作量从约1万元增长至9.88万元。由于矿业形势不景气,2012年开始下降,2014年已降至8.12万元/人,预计2016年将跌至5万元/人以下。”
李从文说,现有的地质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地质勘查队伍的业务需求,地勘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
事实表明,这一判断与当前的行业形势是相符的。在经济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已经进入了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矿业开发深度调整、矿产勘查由快到缓、分类改革持续推进的“四期叠加”阶段,地勘行业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
据安徽局总工程师储国正介绍,“十二五”期间,该局共发现特大型矿床1处,大型矿床8处和一批中型矿床。使得安徽省铅锌资源量翻了一番,钨钼资源量分别增加了近14和70倍。与会代表坦言,“十二五”的找矿成果无疑是丰硕喜人的,可要在目前的形势下再去取得这样的找矿成果,将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储国正也表示,下一步地质找矿将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找矿空间缩小,可供投入的项目及找矿靶区少;勘查投入发生结构性重大变化,中央财政聚焦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地方财政也将重点投入地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投入增长放缓等。
“矿业经济不景气直接导致社会资本投入商业性勘查项目减少,这也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压力。”安徽局311队队长何世中在发言中说,该队一直以来吸收社会资本力度较大。
代表们普遍认为,相比前几年的迅猛势头,地勘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较为严峻。可大家也均一致表示,矿业进入相对低谷并不意味着地勘行业也进入了低谷。我们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是刚性需求,在譬如地质服务等领域地质工作需求量甚至还会不断增加。
“大宗矿产勘查投入回归理性,油气、新能源等矿产勘查蓄势待发;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保护环境及环境治理的地质勘查工作需求将逐步增长;我省将继续落实‘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确保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与调控。”这些都是大家在交流中找到的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重新定位,谋划改革调整
地质工作是地勘单位的“看家本领”,但这身“本领”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抓住并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这是一个现实而又长远的课题。
“下一步的地质工作要在准确把握地勘形势,认识行业现状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定位,谋划改革调整。”李从文表示,要有创新思维,竞争意识,要做到用理念创新、思路方法创新和工作手段创新去推动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
李从文还强调,“十三五”期间,安徽局将坚持地质立局不动摇,并谋划地质工作战略转移,由重视资源勘查向环境勘查、资源勘查兼顾转变,由重视商业性地质工作向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并重转变。原则上,一类单位以拓展事业职能为主,二类单位兼顾地质服务和地质找矿。
围绕地质工作改革调整,储国正说,“我们要树立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大数据理念。要在强化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增强地勘单位市场服务意识,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合理进行勘查开发和打造多元投资平台,构建新的格局上做足文章。”
“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发展、重大工程建设、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地质工作需求,发挥区位优势,调整主攻方向。”老专家盛中烈在会上建言。
安徽325地质队位于煤炭城市淮北,是省政府确定的一类事业单位。会上,该队队长汪冬生表示,“325队已经开始立足一类事业单位定位,主动投入到淮北矿山开采监测,塌陷区地灾治理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监测工作中去,对接地方政府需求。”325队的积极举措得到了代表们的认同赞赏。
“大家应该立足自身优势,做到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并加强团结协作以应对挑战。”第二水文院院长马作明表示,地勘单位下一步发展应该“量体裁衣”,要增强核心竞争力。
也有代表建言,作为地勘事业单位,要积极拓展事业职能,做到有为有位,在为政府提供地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力争将相关工作经费纳入政府经常性工作预算,以求长远发展。
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关于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的转型方向逐步清晰。
完善地质工作管理运行体制机制
2014年底,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并对各地勘单位分类进行确定。为落实上级相关要求,安徽局也在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
分类确定后,安徽局各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会上,多位地勘单位负责人均表示,“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后,仍有一些体制机制不完善因素制约着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综合代表们的讨论交流,本次会议在围绕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问题方面也达成共识。
会议提出了完善地质工作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即理顺局、集团公司、地勘单位、地勘企业的关系,并明确地质工作各环节的主体责任。局每年下达投资公司地质勘查目标任务,投资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立项论证、项目的日常管理,包括设计审查、跟踪管理、野外验收和成果验收。勘查工作由地勘单位承担。成果处置由投资公司提出意见,报局批准。针对重大事项、重点项目、重要矿权的运作,局适时出台协调机制。
会议还要求完善地质工作投入机制,要以投资集团公司为平台,每年从矿权转让和矿业开发等获得的收益中提取3000~5000万元,用于风险勘查和地质科研等地质工作。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需要,对具备开发条件的矿床,由投资集团公司提供专项资金进行详查和勘探工作,形成勘查-开发-反哺勘查的良性投入机制。
“打通地质工作体制机制运转的通道,可以为我们的地质找矿提供强大动力。”安徽局副局长施申轶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在找矿前景好的地勘项目和自有矿权上加大投入,重点实施市场效益好、国家急需紧缺矿种的勘查开发。”
有代表提出,新形势下还要完善科技人才引领机制,积极争取和参加国家及省内重大地质问题科技攻关,开展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地质问题研究,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
安徽省地调院院长战双庆和核勘总院院长邓舜喜在会上还建议,要进一步要加强资质建设,适应市场要求,提升已有资质级别,争取新的资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重任在肩,唯实干能成。
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安徽局在“十三五”期间,立足其丰硕的地质成果和雄厚的技术力量,通过改革调整,创新驱动,必将在新一轮地勘业转型布局中,率先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