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场时刻”解码中国经济大势

16.07.2015  19:33
  备受关注的中国经济“半年报”15日发布,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7%,主要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全年经济发展的“中场时刻”,如何看待上半年增长情况?下半年走势如何?未来趋势如何判断? 
  “上半场”怎么看?
  中国经济“上半场”中,既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曲折、中国经济依旧承压,更要看到中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地区和行业走势分化等显著特征所释放的积极信号。
  首先,观察中国经济运行,不能只是盯着“7%”。一方面,上半年经济增速处于目标范围,企稳态势明显;另一方面,消费物价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好于预期。增速稳、物价稳、就业稳,国民经济仍处合理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拉动经济的三大需求逐月回暖:投资层面,5月份和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回升,推动上半年投资增速与前5个月持平,增速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5、6月份连续上升,分别实际增长10.2%和10.6%;尽管上半年出口增速不到1%,但二季度出口走势逐月好转,并在6月实现单月转正。
  “国民经济在二季度出现积极变化,整个经济实现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走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其次要看到,前期政策效果正初步显现。
  从推出重大工程包到投融资体制改革,从降准降息到减税降负,从创新创业到中国制造2025,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上半年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稳增长政策相继出台。
  高盛/高华资深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认为,这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效应明显,推升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使得二季度经济在一季度基础上有所回升。
  从产业结构看,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化的趋势得以延续;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升,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
  再次,在看到二季度主要指标企稳向好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回稳基础仍不牢固,不同区域与行业走势分化更加突出。
  从区域看,此前同步走、搭便车、同质化的格局正在变化,东中西部梯度发展格局有所改变,其中高度依赖资源和重化工业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巨大。
  而从行业上看,煤炭开采、黑色金属采选等传统行业压力较大,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向好;传统零售行业下行,电子商务则快速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陈昌盛认为,分化下行的力量由重化工业和产能过剩主导,同时重塑力量也在逐渐显现,新兴上升的力量逐渐积累,反映出结构调整的实质开启。
  “下半场”怎么干?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7%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盛来运说,未来稳增长政策和措施效应将继续发挥,改革创新红利也将持续释放,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延续上半年企稳向好走势。
  “下半年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已经显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从“三驾马车”看,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将由降转稳,对稳投资发挥重要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将保持稳中略升;消费将保持平稳;出口可能从底部略升,给经济增长带来支撑。
  “稳增长政策决不能松劲儿。”宋宇说,要确保全年预期目标的实现,下半年稳增长仍要靠内需拉动,特别是投资,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以稳促进。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通过定向降准、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等定向调控措施,不断巩固经济向好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说,美国年内可能加息、希腊债务问题拖累欧盟经济,以及国内股市变化、企业去杠杆等风险犹存,都可能影响下半年经济持续向好走势。
  张立群认为,当前宏观调控要针对可能的风险点定向精准发力。下半年定向调控要关注促就业、保民生;要针对世界经济可能的波动做好准备,稳定出口;要加大改革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
  新华社记者日前赴多地调研发现,不论地方还是企业,凡能主动适应新常态,改革步子大、调整结构动手早,努力向中高端产业迈进的,发展势头都不错,稳增长成效显著,也为进一步调整结构留出了空间。
  “要尽快建立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工作模式,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这尤其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顶住压力、主动作为,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将中央政策用实、用活、用好。”张立群说。
  “新棋局”怎么下?
  展望未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多变。面对实现经济再平衡的紧迫任务,找准改革突破口和创新着力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一子落全盘活”,考验着决心、勇气与智慧。
  其实仔细观察中国经济运行轨迹不难发现,尽管近5年里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季度之间的波动空间越来越窄、稳定性在不断增强。
  “中国正进入增速放慢但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这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常态’。”世界银行7月初发布的报告,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显得很有信心。
  新常态有新机遇。不少学者认为,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从更长周期看,大多属于阶段性现象,是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经之路。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基本面,是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格局没变,中国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
  盛来运分析,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在加快发展过程之中,并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高度融合,创造出新动力,同时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方兴未艾,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后发优势明显。
  应该看到,不同区域与行业的走势持续分化,传统产业困顿与新兴产业勃兴并存……当前国内经济运行呈现的新特征,引人关注。有学者感叹,当前经济走势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越现有经济理论和经验。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世界经济大周期的一部分,全球经济也正呈现增长分化的状态,各国结构性问题各不相同,国际宏观政策冲突加剧,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眼光转向国内,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人口老龄化、传统产能过剩、地方债务、企业效益下滑等压力不容小觑。截至今年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40个月负增长,不少企业经营压力上升。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再平衡任务依然艰巨。”王军表示,上述情况既说明结构调整步入新阶段,转型阵痛继续释放,同时又提示我们在经济“筑底”过程中,不确定性上升,应严防局部风险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演变。
  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中,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网络消费等数据格外“吸睛”。其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改革创新的“法宝”在破解发展中的现实困难,激发引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记者此前调研中发现,各地企业有的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有的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机遇,“走出去”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开拓发展空间……
  “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回升,取决于能否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黄益平表示,尽管当前新动力的成长一时还难以对冲传统动力下降的影响,但是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代表着发展的方向,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来源:浙江日报
1-7月浙江网络零售逆势增长10.6%
  中新网杭州9月14日电(记者 郭其钰 实习生 苏礼昊)14日于杭州举行的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奎介绍,1至7月,浙江累计举办促销费活动近1600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10.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