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浙江让所有农村孩子念好书

17.06.2015  12:55

      本报讯(记者 董碧水 通讯员 武怡晗)从一所生源流失的山村小学发展成为以篆刻艺术为特长的特色学校,浙江龙泉市锦溪镇岭根村双岭小学的变迁让村委主任吴孝宗非常欣慰。更让他感到踏实的是,学生家长也纷纷放弃让孩子去城镇学校就读的念头,因为家门口的“学校办学条件一点不比城里的学校差”。

      这只是浙江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6月13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会在杭州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浙江90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

      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

      近年来,在实施包括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浙江全面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

      为夯实均衡发展基础,补齐教育短板,浙江下大气力提高农村教育、城镇薄弱学校教育和困难群体教育水平。从2002年开始,经三轮教育对口支援,浙江全省形成了54个县(市、区)支援29个县(市、区)的格局,建立起经费、师资培养培训、教师交流、教育教学设备的对口支援关系。

      2004年9月,浙江召开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让所有农村孩子念上书、念好书。

      此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一系列举措迅速出台。实施的中小学校园安全工程、中小学校实验室和专用教室建设工程、校园饮水质量提升工程、中小学校塑胶跑道建设工程,让城乡学校的硬件均衡化程度得到全面提高。

      据统计,仅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全省就累计投入26亿元、改造282万平方米,实现农村中小学每位寄宿生平均拥有3平方米宿舍、1平方米食堂。

      如今,行走在浙江城乡,“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不再仅仅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

      为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浙江率先在全国免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并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从2005年到2014年,累计投入爱心营养餐资金14.5亿元,让352万人次中小学生吃上了“爱心营养餐”。

      浙江还积极探索“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特殊教育中小学布局体系和“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集中教育、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特殊教育关爱体系,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10倍以上拨付,全省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

      教师流动,突破均衡发展瓶颈

      布置独特、画具齐全的美术教室,装有液晶屏幕、高清投影仪的会议室,办公室里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苍南县云岩乡学校,这些现代化设施设备,让人很难想象到这是一所农村学校。

      从2004年起,浙江先后投入6亿多元,实施两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有90%以上的中小学校实现了网络千兆到校、百兆到教室,多媒体班套比达到1∶1,计算机生机比达到4.54∶1。

      浙江还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的一个突破口。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两轮“书香校园工程”,先后投入1.5亿元,不仅为农村中小学校和欠发达地区城镇中小学校配送了近1500万册图书,还建立了数字图书网络阅读平台和图书馆(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校校建有图书馆(室)的目标。

      浙江还通过创新办学模式、推动教师流动以及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等机制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011年,作为浙江24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之一,嘉善县启动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教师流动,“首批188名教师中53名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学校,填补了12所学校无名师的空白。”县教育局局长包庆余说。

      据统计,2014年,全省中小学有11732名校长教师参加交流,其中骨干教师2091人。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还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通过名校带弱校、带新校,城镇学校带动帮助农村学校,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嘉兴市南湖区采取以优质学校为基地、对辖区内33所中小学采用“农村学校+城市学校”组团模式,建立了11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原经济欠发达的衢州市柯城区通过“一校两区”城乡教育发展模式,由城区名校、强校托管农村薄弱完小,实现了“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上名校”的目标。

      择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1年年底,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一纸“零择校”通知,全面推进“阳光招生”和“阳光收费”。

      到2014年,浙江宣布,包括杭州、宁波在内的全省90个县(市、区),有88个面向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零择校。

      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看来,除了政策的执行,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化,是破解“择校”、“大班额”等难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让每个孩子都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才是给择校热退烧的最佳良药。

      中国青年报2015年6月16日1版
      网址: http://zqb.cyol.com/html/2015-06/16/nw.D110000zgqnb_20150616_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