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 增长需要新动力
这些问题是身处中国复杂经济环境中的每个人,都想看清的问题。虽然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市场,但经济学者们的观点或可为投资预判提供关照当下的维度。
6月18~19日举行的2016北大汇丰金融论坛上,央行前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等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卢丽涛
一方面,投资者要面临现阶段经济衰退周期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需要乐观的预期来推动,那么在当下复杂的经济状况下,投资者如何看到未来的希望?中国经济将来动力到底是什么?
海闻表示,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改革发展的服务业,第二是城镇化,第三是创新和整合的制造业,第四是“一带一路”开拓的空间。
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潜力何在,海闻举了健康医疗和文化产业两个例子。在美国,医疗健康行业占其GDP的17%,而整个制造业只有20%,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表现。日本的医疗健康产业占GDP将近10%,英国也是10%左右,世界平均水平是10%左右,但是中国目前在医疗健康的产值占GDP只有5.5%,说明还有很大空间。同时,在文化产业方面,美国的电影、音乐、艺术等文化产业占GDP的20%~30%。韩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其GDP的15%,中国文化产业只占GDP的3.8%,未来也有很大发展空间。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的观点跟海闻有相似之处,他认为,健康、养老、旅游、娱乐、教育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的融资方式跟中国的经济转型密切相关。过去可能更多的是依赖于银行,未来将更多依赖于资本市场。
对于城镇化,海闻也表示,中国的城镇化刚走了一半,还有很大空间。“简单来看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是低于90%的,我们现在才50%。日本只有2%的农民,韩国5%的农民,中国台湾也只有5%的农民,所以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海闻说,两亿农民进城的城镇化可以拉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带来家具家电等的消费,同时,在新型城镇化方面,还将带来环保、节能等的消费。
在制造业的创新和整合方面,海闻表示,中国未来的制造业发展趋势是要进行兼并重组,不仅仅是淘汰所谓过剩产能,更重要的是加强未来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目前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创新投入不够,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很重要。同时,制造业的兼并重组要通过市场而不是完全通过政府来进行。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也将为未来经济增长拓展空间。海闻表示,欧美市场基本饱和,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洼地。同时,“一带一路”战略长期来看将是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重要机遇。“一带一路”涉及26个国家,辐射的国家达到60个,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占了将近世界的一半,但是GDP总量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而且贸易总量也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其中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巴曙松作为参与“十三五”规划的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他阐述了“十三五”规划的新指标看经济的一些新布局,为投资人指出了新的值得关注的投资领域。
巴曙松表示,基本可以归结为四类:第一,表明决策者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需要顺应新阶段的新特点,比如要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第二,现在所处的转型阶段是旧的增长动力在逐步衰减,新的增长动力要逐步培育。基于对环保的关切,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关切,投资者要注重可持续增长,关注资源环境这方面增加的两个指标,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第四,归结为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包括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和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指标。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生活环境。有这样一个生活环境的追求,再加上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这就是我们生产的目的。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怎样把我们的生产搞好?吴晓灵称,其一就是要用安全、环境、技术、质量等标准限制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其二,当我们达到了最起码的技术标准之后,还要用公平竞争和财务可持续的财经纪律,让善于控制成本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我不相信那些永远靠别人补贴的企业是一个优秀的企业。”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