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

18.06.2017  02:01

            团结统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其融历史观念、哲学思想和治理理念于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即使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都始终保持积极而强大的张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团结统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其融历史观念、哲学思想和治理理念于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即使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都始终保持积极和强大的张力。

团结统一

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促进全民族在意志和行动上形成凝聚力的精神。其中,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必要条件,国家统一为民族团结发展的根本保障。历史发展证明,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吕氏春秋》云:“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

突出政治伦理和统一纲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政治智慧的重要表现。董仲舒认为,汉初推行黄老无为之术,意识形态上多无建树,以致形成“师异道,行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思想混乱局面,而“法制数变”,官员百姓“不知所守”,统治者难“持一统”。为此,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建议:“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他极力推崇以六经施教:“《》《》序其志;《》《》纯其养;《》本天地,故长于数;《》咏德,故长于治人。”其思想通过太学养士、实试求贤等举措为统治者实现政治一统,形成本民族及民族间团结统一的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持,使治国之大务按照统治者的政治意图实施。以儒学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里程碑,它为国家治理和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

和而不同

西周末年史伯最先提出“和同”理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道出了万物生长的规律。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同”理论上升至文化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标志。

在汉代,儒学出现了重要转型。董仲舒以孔孟原始儒学为基础,创始了以公羊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汉今文经学。其中的大一统思想乃是充分吸收中华古老文化智慧的结果,并以强国为核心,使民族获得世界历史的意义,成为民族精神标志中最牢固的环节之一。春秋战国开始,在学术思想和流派上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曾经长期共存,带来了文化的空前繁荣。至汉代,武帝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和而不同”的传统并没有因为统治者的政治与文化主张而中断,相反,促成了儒家经世致用观在培养民族向上精神的同时,从百家之中汲取营养,在学派思想相互映照中培养了中国人融通的精神风貌,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最具生机活力的体现,反映着中华文化中民族观的内在特质。儒家思想在明“夏夷之辨”的同时,从不排斥异族。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儒家的夏夷观以礼乐为标准,实际是要一统于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周礼。至汉代,民族观有新的发展,汉代“文景之治”即是在民族和谐的背景下实现的。因民族和谐的存在,才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汉武帝始,在中央政权的推动下,儒家文化成为国家所有民族成员的主体文化,其包含了古代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制一直秉承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也成为了统治者共同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追求。《周易·系辞》言:“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包容了无数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各民族在相互融合中,共同缔造和发展了这样一个多民族的伟大国家,推进了历史的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并非自然的存在物,而是一种文化的共同体。

在包容无数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中华民族还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各种域外文化和宗教。在宗教信仰上,我国除土生土长的道教外,还接受了佛教等一直流传至今。这既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精神的具体体现。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语出《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集解》引干宝对于“自强不息”的解释说:“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可见自强不息精神到春秋战国时期业已初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从伦理道德角度出发,反对消极无为,提倡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但包括孟子与荀子等相关论述,均指向个人奋发图强,乃激励个体积极上进的精神力量。至汉代,儒家文化开始占据中国古代文化的统治地位,其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的思想和文化基因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并不断加以丰富发展,拓展与跃升为国家民族的独特品格与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自强不息”作为有为的政治思想,其形成的政治资产,不仅为汉族所推崇,也成为各少数民族政权倡导、奉行的理念或追求。如,前秦苻坚发动征服南方的战争,对此他一再明示心曲:“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认为“不建大同之业”“天下何由一轨”。他表明自己的南征是唐尧、虞舜的仁义之师,并甘愿为此“栉风沐雨,蒙尘野次”,不懈努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团结统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影响着整个民族政治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竭尽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


作者:张凯兰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