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精神拓艺术空间——“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主题创作研讨会”侧记

07.08.2016  11:31

  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与古今活力带动创作,是近两年美术事业的潮流。作为坚持以架上绘画和雕塑为主,来展现对地域与国际、文化与历史、艺术与时代新思考的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七届主题“丝路与世界文明”的确立,将这一创作趋势带到了国际舞台,以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激发思想的碰撞,同时深化中国的文化主张。

  各国艺术家独特的美术视角、丰富的美术形态和个性的美术语言,可以为古老的丝路和世界文明注入新的时代观念与文化内涵。无疑,这一主题涵盖了广阔的时空,征稿范围又面向全球,如何避免主题选择上的缺失或重复?如何更好地表达丝路宽广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向世界各国艺术家发出征稿函四个多月之后,日前主办方召开了“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主题创作研讨会”,与会者围绕国内外艺术家的百余件具有代表性的创作来稿和方案,在主题内容、艺术形式、文化内涵等层面展开了深入研讨。

  在内涵与外延上,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具有足够的开放性。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所强调的:“丝路的历史和现实题材都非常充沛、鲜活。沿路各国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实践中,在实现‘五通’尤其是民心相通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国际友谊、民族交往和文化融会的生动故事皆可入画。”对丝路互通互融的精神理解,百余位艺术家结合自己的专业,阐发了他们的思考。概括而言,虽然表现手法各异、形式多样,大多数作品构思都集中于以古今丝路文明交汇中的重大事件和代表性人物等,表现生生不息的丝路精神。

  根据艺术家们的展示,可以看到今年的创作绝大多数都能切中主题,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但在把握这一主题的文化内涵方面,与会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归纳表现为:内容狭窄且说明式现象严重,甚至作品存在图解痕迹;艺术形式单调,艺术本体表现弱;生活情趣表现多而对当下语境深入不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国内创作相较于国外创作想象力需要进一步打开、创作心态需要进一步调整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多重,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艺术家对丝路的历史、丝路的精神没有进行足够深入的挖掘,也便缺少深刻的理解。这也正是需要艺术家多思考、多做功课的地方。

  基于此,包括策展委员在内的与会者纷纷在题材内容、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等方面进一步给予引导。大家一致认为,内容的拓展,不能停留于对古丝路遗址、遗迹,以及古丝路上重大历史事件或民族风情的简单描绘,要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从古至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以及其他文明对中国的影响。精神的延展,是真正从生活与历史中汲取灵感,将内心的感悟变为创作,并以大的格局重新审视丝路之于国家和时代的意义。强化艺术本体的表达,则需要将题材内容实现美学转换,以独有的审美品格表达艺术情感。

  正如“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将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一样,“丝路与世界文明”的回首与展望也为艺术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期待艺术与历史、现实的深度互动,让美的创造与交流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