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不转变,医疗傍上互联网大腿也没用

03.12.2015  16:24


 

  看病难,除了专家大夫号难挂外,还有那些无法计算的花费在看病路上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互联网+战略兴起,改变了不少传统行业的模式,但在最传统最基础的医疗机构,人们期待通过互联网来改变目前看病难的局面,却仍没见到实效。

  《IT时报》记者对沪上多家三甲医院调查后发现,试点多年的医疗资源共享和网上查询,实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已经开发好的医院App,也并没有很好地“广而告之”,摆在互联网+医疗面前的,除了疾病,还有政策、观念以及利益。

  医联网仍无法查询所有报告

  年近60岁的张先生,每年都会自费到上海瑞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例行体检。但这个过程对他来说却异常繁琐。他必须先到医院的体检中心购买体检套餐,然后预约另一个时间完成体检;体检之后大约一个星期,还得去医院取回体检报告;如果要听听医生的分析,必须在特定时间去医院。为了一次体检,他至少往返医院三次,每次用在路上的时间至少1.5个小时,但做一套检查不过1个小时。

  挂号用一天,等报告用一天,拿着报告找医生又是一天,这样的事情依然天天发生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异常迅猛的当下。“除了到现场预约外,我们不接受其他形式的预约。”瑞金医院体检中心对《IT时报》记者询问是否有其他预约形式予以了直接拒绝。那么查看报告呢?“用医保卡的可以在网上看。”哪个网?体检中心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在我们官方网站下可查询上海市38家市级医院检查报告。”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中心主任何萍介绍,申康在其官方网站“医联网”上开辟了“报告查询”入口,其中有34家市级医院可实现报告共享,主要覆盖了包括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东方医院等在内的一批三级甲等医院,但区中心医院并不在内。根据规则,持“社保卡、医保卡、医联卡、自费卡”的患者2010年1月1日以后在联网医院所做的各项检验项目报告单都可在这个网站上进行查询。何萍解释,网站可提供查询之日起半年以内的各项检查报告。

  但从记者的实际测试情况来看,在该平台上查询报告既不完整也不方便。记者找了三位患者,他们分别在半年内做过不同检查,检查医院均在医联网的合作名单里,但结果是,两位患者被告知没有报告可查,另一位则因为预留手机号码无法修改而始终没能登录。

  一位市内某三甲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负责人坦言,虽然申康是医联主办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力整合大型医院资源,但关键问题是,各家医院都是自建信息平台,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并不是所有系统都能与申康平台完成对接。也就是说,很可能一家医院只有个别报告可以在医联网上查询,“到目前为止,上海市没有一家能统一提供各大医院检查报告查询的平台。”这位人士说。

  官方App好用却默默无闻

  在自上而下的互联网+浪潮中,互联网医疗、智慧医院是最时髦的概念之一,阿里、百度、腾讯纷纷进入掘金,各大医院也推出自己的官方App。

  在App Store上粗略搜索一下,上海的东方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新华医院、同济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等都有官方App可下载。这些App中提供的服务内容大致相同,预约挂号、就诊导航以及检查后报告查询。有的医院还有些个性化内容,比如瑞金医院的在线充值、第一人民医院的手机叫号、东方医院的费用查询等。

  从记者实际体验看,这些医院App上的挂号预约、体检报告查询等功能比申康医联网上的体验要好很多。在瑞金医院App上查询检查报告,一年前就诊的相关报告依然可以完整查询到。在东方医院App上,报告在检查完一天后即可查询。第一人民医院最近推出“Wi-Fi导航”,进入医院后患者用App连接Wi-Fi,就能自动打开导航网页,智能化引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在手机端就能掌握各科室的排队叫号情况,提高就诊效率。

  吊诡的是,尽管这些App功能很强大,诸多医院并没有大范围宣传这个好用的工具,有些时候,这些App更像是一种“摆设”。在瑞金医院、东方医院等有App的医院,记者在大厅内、服务中心的服务台上找不到醒目提示。同时,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也不会进行主动提醒。在东方医院领取报告处,当患者领取报告时,相关工作人员从未提醒相关报告可通过网络查询,周围也无明显标识。

  意识是另外一道很难越过的坎。上述信息化建设负责人坦言,医院信息化建设依然是以医院领导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其执行力度,而全院上下没有统一的宣讲渠道。很多本院的医生护士也并不清楚医院是否有App,更谈不上推荐给患者使用,“每家医院情况各不相同,现在患者对互联网挂号的知晓度略高,但对于可取电子报告单的知晓度,估计不到30%。”

  另一方面,尽管不少医院放开了电子检查报告的查阅,但在不同医院之间,报告仍然不能做到共享,比如在家门口医院做的相关检查报告无法随意在其他医院共享,而是必须拿着纸质报告转院检查,这让电子报告的价值大打折扣。

  观念不转变,互联网+也没用

  医疗落地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互联网企业是否有能力解决呢?

  随着互联网+战略兴起,覆盖民生的医疗素来是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阿里、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已先后布局互联网+医疗战略,挂号网可网上预约挂号,好大夫网可对医生进行点评和检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但要想进一步深入发展互联网医疗,进度十分缓慢。

  如今,任何一家第三方互联网医疗网站都无法提供检查后服务,包括检查报告查阅、在线取药等服务。主要原因是这些服务都涉及病患隐私,短时间内很难向互联网企业开放。挂号网一位负责人坦言,他们曾试图与医院洽谈类似的合作,但医院对数据开放的谨慎程度超出想象。

  随着智能硬件的逐步普及,一些互联网企业正在尝试通过使用者在智能硬件上的自我检测来填补他们在数据上的空缺。比如,腾讯旗下的一款智能血糖仪可做到时时上传患者的血糖检测情况至微信中。在这款血糖仪的研发人员看来,经过长期累积之后,平台将掌握这一类慢性病患者身体机能运行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将用于深入分析和研究,最近他们已与丁香园达成战略协议,未来将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通过这一平台获取的脱敏数据进行研究,以帮助他们决策如何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服务质量。

  到目前为止,来自互联网自我检测所得到的医疗数据很难获得医院的官方认可。患者在该平台上追踪检测所得的数据无法成为医院就诊时的辅助数据。据糖大夫产品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在贵州与当地一家医院正在试点数据共享,但想要进一步与更多医院达成合作,除非是来自政策的推动,否则依然困难重重。(IT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T生意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