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陈:文化礼堂振兴活力乡村

22.04.2018  16:42

  春到江南,草长莺飞。日前,记者走访椒江下陈街道,追寻文化礼堂建设的轨迹。

  近年来,为顺应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椒江区高度重视文化礼堂建设,将其作为惠民利民的民生举措抓实抓好。截至去年底,91座农村文化礼堂如繁花盛开在椒江的广大乡村。

  下陈街道党工委书记于巍说,下陈街道建成的文化礼堂“一村一品”,不仅颜值美,特色活动多,“颠覆了对农村的印象”,还传承了传统文化,成为村民心有所栖的“精神家园”、传承文脉的“乡愁基地”和民有所乐的“心灵殿堂”。

  心有所栖:打造精神家园,触得到灵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下陈街道巨东村的文化礼堂里,“春泥班”的孩子们跟着念起《三字经》。在下陈,利用文化礼堂这一资源开设的寒暑假“春泥班”,已经成为该街道各村孩子文化活动的乐园。

  文化礼堂更是“聚心堂”。按照“建、管、用、育”一体化的原则,该街道不断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成13个农村文化礼堂,去年累计开展送讲座、送演出等活动63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到3万余人次。

  伴随着“三句半”、小品、快板等喜闻乐见的乡土文艺形式,这些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等决策部署的特色节目,贴近村民的生活和情感,“小切口”表现“大主题”,“讲道理”变成“讲故事”,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在下陈,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振兴产业、科学治理的同时,更是通过文艺演出、理论讲座等非物质文化的形式,使村民们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完成了从身有所栖到心有所栖的转变。

  下陈街道水仓头村支部书记阮善富告诉记者,近年来,乡村风气悄悄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变化在于赌博酗酒现象少了,吵架斗殴少了。

  情有所系:传承乡村文脉,望得见乡愁

  走进下陈街道后徐村的“十德”廊、名人馆,除了可以看到直观的实物、图片、文字外,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村史、村谱、人物传记等。这些可观可感可触的历史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了让文化礼堂成为村庄历史发展、文化记忆的传承场地,下陈将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民间技艺、民风民俗、乡野文脉,串成“珍珠”,在文化礼堂中存放乡村记忆,传承文脉。

  留住历史,才能望见乡愁。在横河陈村,由古祠堂、古建筑等老旧建筑改建而成的文化礼堂,保留着农家农具、历史遗物、民俗器具等“宝贝”,成为村庄历史陈列馆。去年该村入选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今年将深入挖掘古炮楼遗址、陈梦赉旧居资源,举办农园狂欢节、古街摄影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依托丁字老街、状元楼、老油厂,逐步壮大手工作坊、水上街市、历史文化展览馆等,用心打造内外兼修的历史文化古村落。

  在下陈村,立足集镇区位优势,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了杜式太极拳、舞龙等特色文化。同时,打造“相聚文化礼堂”特色品牌,以良好的硬件设施、浓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周边村民,带动文化礼堂百花齐放:两爿墩村的“国防民防展厅”体现军旅文化,桥南村的文化礼堂建设突出婚嫁文化,勇进村结合实际注重补鞋文化与纺织文化,后徐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则充分传承本村染布、造纸文化……

  民有所乐:激发文化自觉,听得见笑声

  近年来,下陈街道依托文化礼堂,培育了各种民俗表演队、书画社等民间群众文艺队伍126支,其中舞龙队、舞狮队、军鼓乐队、排舞队、杜氏太极拳团队享有盛名,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

  在下陈村文化礼堂内的图书馆,陈洪村村民王美娟悠闲地看了起来。“这里报纸、书籍、电脑样样有,环境也好,我们周边村的经常来看书借书。”2016年6月,该街道在下陈村成立了区文化馆下陈分馆、区图书馆下陈分馆,陈列着3.6万多册图书,附近村民既省去到城区图书馆的奔波之苦,又学有所得、备感亲切。

  “下陈的图书分馆,没有押金制度,全靠村民讲诚信,在乡镇级图书借阅率最高。”分馆馆长陈加富说。

  礼堂只是场所,文化才是内涵。怎样才能让礼堂里的文化“”起来?下陈的经验是:坚持为民惠民导向,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礼堂的主人,实现从“要我建”到“我要建”、从“要我来”到“我要来”。

  南野份村委会主任徐昌元带头规划礼堂建设,带领村民挖掘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组建舞龙队、大鼓队。下陈村年过八旬的施佩真,不仅为村民写春联,还兼村文化礼堂讲师,积极参与讲课,其子施英还经常为村里的排舞队编排舞蹈。


文化礼堂唱响好声音 江山村歌展新颜乡村振兴开新篇
  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响村歌文化品牌,文化厅
礼堂争当“三好生”
  红地毯铺起来,红玫瑰堆起来,婚礼进行曲响起来,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