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中国豫剧”一盘棋

25.03.2016  11:07

  “全国豫剧一盘棋的局面引人瞩目,他们团结起来做大事的干劲让人感动。”3月12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河南豫剧院、恒品文化·戏缘承办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此次展演集合了河南、新疆、安徽、山西、河北、北京6个省区市13个院团的23场大戏,参演院团之多、剧目之丰富、展演时间之久,在豫剧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很多专家表示此次“大兵团作战”全国罕见,具有领先意义。

  全国豫剧“一家亲

  据了解,豫剧目前号称有“十万大军”,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区市,共有160多家国有豫剧院团、1000多个民营剧团,享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如今,豫剧界内联合已经成为豫剧人的共识。安徽亳州梆剧团团长刘传师介绍,上世纪80年代,淮河以北一度有40多个豫剧团,受“快餐文化”的冲击,现如今只剩下十几个团。在他看来,若想谋求发展“单枪匹马”并不现实,豫剧从业人员需要空前团结、凝聚,像这次一样进行“大兵团作战”,提高生存与生产能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团长徐爱华表示,他们的发展思路就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又要向其他院团学习,展示兵团的开拓精神。山西长治豫剧团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与河南联合招生。

  河南豫剧院是豫剧“老大哥”,它依托豫剧家园的沃土,既有政府各类专项资金的支持,也有社会有识之士的赞助,加上数以百计的戏曲茶楼、电视擂台赛培养的戏迷,使得河南豫剧院团的数量与人才在全国都遥遥领先。2013年河南豫剧院组建成立,成立之初便意在对全国豫剧院团起到示范、引领和帮扶的作用。在豫剧院团的“合纵连横”中,它自然发挥了枢纽作用。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表示,要树立“大豫剧”观念,现在河南豫剧院所有的剧目都可供兄弟院团免费移植。

  “河南豫剧院不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是全国豫剧共下一盘棋,这在全国其他剧种中是很少见的。”戏曲专家纷纷称赞。

  追求多样化发展

  “豫剧从河南流播到其他省区市后,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这样才能真正在当地生根发芽。”刘传师表示。

  山西长治豫剧团团长曹运福带领的豫剧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剧团在剧目的取材上多瞄准山西长治当地的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比如《精卫填海》、《吴琠进京》等剧目。如此一来,山西长治豫剧团还得到了长治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剧团从2000年起每年都会有一部新剧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的《大漠胡杨》的编剧来自河北,导演和配乐工作者来自河南,演员则大多来自新疆,这种合作创作体现了李树建等人所提倡的“大豫剧”观念。此外,他们的演出还调动了诸多其他戏曲元素,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满的舞台呈现。比如新疆歌舞、快板的融入就十分贴切、自然,在河南本地演出中则很难见到。这样的融合,一方面和创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分不开,另一方面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长期扎根基层、拥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密切相关。

  就河南豫剧院自身而言,他们的剧目生产也是丰富多元的。为了解决豫剧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河南豫剧院还于2013年组建了青年团。豫剧院下辖的4个团在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上各有侧重。“我们将演出划分为农村、城市、国际3个市场。针对各个市场不同的特点,河南豫剧院采取的策略也不相同。”依照李树建的发展思路,他们在海外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早在3年前就到过美国百老汇进行演出。

  出好剧、推新人

  此次展演活动中,不少专家指出,要推动地方戏曲振兴,出好剧、推新人同样必不可少。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豫剧专业学生表演的《朱丽小姐》就尝试用地方剧种诠释西方经典剧目,开发和提升了学生的创作能力。该校表演系主任王昭军认为,剧种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在人才培养上,“院团拥有人才,才拥有未来。

  “要解决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先是要继承,然后才是创新。”李树建表示,他在自己的表演中也追求古典、浪漫和现实的统一,争取让老、中、青观众都能接受。比如在《程婴救孤》中既有甩髯口等传统戏曲的程式和技巧,又借鉴了话剧的内心体验。 传承的确是动态的传承。《都市阳光》就代表了豫剧寻求“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戏曲到现代戏曲”的转型探索。剧中的主演平均年龄20多岁,剧目融入了街舞、摇滚乐等元素,同时又兼顾豫剧的唱腔特点。

  艺术院团应该要有多种风格、流派共存,用李树建的话说就是全国豫剧人要“团结出效率”,多出精品、共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