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全民共享艺术普及工程
近日,2015年浦东公共艺术培训课程的首场成果汇演在上海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惠南分中心(以下简称“惠南分中心”)举行。电子琴班学员弹奏的《紫竹调》、《红梅花儿开》为汇演揭幕,舞蹈班的《开门红》、葫芦丝班的《婚誓》等精彩节目呈现了2015“浦东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的培训成果。观众王先生说:“台上台下都是普通人,想不到仅经过一年的学习,大家就能表演如此精彩的节目!”
今年3月,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与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共同发起了2015“浦东全民艺术普及工程”,面向浦东市民开办公共艺术培训班。课程设置了美术设计、演艺表演、手工制作、文化生活、竞技运动、艺术讲堂六大门类,共推出284门浦东市民公共艺术培训课程。无论是公务员还是青年白领、老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在这一覆盖全区的公共艺术培训平台上,享受到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受惠市民超过50万人次。
课程设置学科化
“作为浦东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新案例,‘浦东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的推出,既是贯彻落实‘文教结合’的要求,也是提升浦东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的举措。”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培训部负责人介绍,不同于常见的社会培训班,浦东公共艺术培训课程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按照学科化进行课程设置,制订完备的教学大纲,并通过与相关院校、协会、社会机构合作,引入优质师资,让免费文化培训的课程质量得到提升。
“我常推荐朋友来这里上课,因为这里的老师既专业又认真。”参加了多个培训班的浦东退休居民徐亚珍说,教民族舞的是指导中心专业老师聂冰心,教拉丁舞的是浦东新区国际标准舞协会副会长郭桂容,教口琴的则是上海口琴会理事洪义彪。学员还可通过微信群与授课老师进行沟通,深入学习。
据了解,公共艺术培训班的各门类课程学制为1年至3年,每学年包括128个课时。学期制的引入,使学员的学习得以循序渐进,而较为严格的考勤制度则保证了学习质量,让免费培训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每一学年末,成果演出和汇报展示适时开展,学员须接受师生及市民的评议。继惠南分中心的首场成果汇演后,明年1月,指导中心迎春路总部、塘桥分馆、外高桥分馆等还将举行成果汇演。
布局体系均等化
1200多平方公里的浦东大地上,36个街镇生活着500多万浦东市民。如何贴近市民,更好地发挥文化惠民的作用,成为“浦东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均等化的布局体系也是培训课程广受市民欢迎的一大原因。普及工程以指导中心迎春路总部为总校,在全区合理布局了6个分校区,其中既有惠南、外高桥两大分中心,也有塘桥、康桥这两个人口集聚的街镇,还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位于曹路大居的金海文化艺术中心设立了分校。6个分校区都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制订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培训“菜单”。
外高桥分中心党支部书记倪为民说,该分校区的特色课程是古筝与八极拳。“过去,当地居民往往要前往市中心才能学习这类传统文化课程,如今,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倪为民说。
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表示,“浦东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的均等化布局,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2016年浦东新区4000多支基层文化团队的骨干队员将接受轮训,以提高各团队的自我管理和展示能力,并增进交流和联动。指导中心共指定了10个培训点,其中除了指导中心迎春路总部与5个分校区外,还在金桥镇、周浦镇、书院镇、南汇新城镇设立4个点,选点辐射整个浦东。
定向培训全覆盖
在“浦东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中,指导中心除了为普通市民和文化团队开展培训外,还按照分层、分类、全覆盖的要求,对机关干部、未成年人和特殊群体开展定向培训。其中,自2013年3月启动的“午间文化一小时”培训面向公务员,是指导中心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推出的错时文化服务。
“午间文化一小时”的授课方式,充分考虑了公务员的职业特点。在课程安排上,既开设以普及为主,由浅入深、逐步成型的培训班,也有循环式滚动开班的基础班,以满足部分学员的培训需求。截至12月,“午间文化一小时”累计开设培训班3124课时,吸引超过6.5万人次参与。此外,面向青年白领的“圆缘”青年文化沙龙积极开展适合这一群体的文化活动。白领们自导自演的《暗恋桃花源》、《恋爱的犀牛》等话剧,已多次在浦东新舞台上演。面向青少年的“乐淘淘”青少年活动,则联动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舞蹈、声乐、绘本等8个系列50余门课程,今年授课超过2000个课时,5万人次青少年受惠。“俏夕阳”艺术沙龙则推出声乐、器乐、戏曲等老年朋友喜闻乐见的文艺内容。同时,指导中心还依托“艺爱之家”公益组织,组织文化团队开展“艺爱直通车”公益文化行动,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浦东的托老所、阳光之家、医院等单位,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和患病儿童送去文化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