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上,校长们讨论最多的是“学生评价”
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在某个区县里,亲子关系增加10%的时候,小学生学校归属感增加8.6%,品德行为改善7.14%;在中学也一样,亲子关系增长10%,学校归属感就增加6.09%,品德行为改善5.12%。
这不仅说明,亲子关系的增加可以改善学生的品行,而且也引人思考:评价学生不是简单区别好与差,更是要进行全面的了解。
昨天上午,在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上,专家和老师们对于“如何评价学生”的问题讨论很激烈。当老师和家长不只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都会更和谐,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学生看进步有多少
如果我们翻开上城区中学目前在用的素质报告单,就会发现,需要老师“打分”的项目有很多,除了传统的各科学业成绩,以及身体素质,还设有学习兴趣、自理能力,甚至是兴趣特长的考核项目。
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博士生导师边玉芳看来,这就是综合性评价的一方面,从多个层面了解学生的发展,不但了解学业表现,更要看品德、情绪、人际交往等。
上城区的素质报告单,另有一个亮点,除了各项成绩以外,后面还要填写“进步”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更科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认为,不要看孩子好差,而是要看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家长和同伴都能参与评价
“在多年的教育评价里,我们发现其实很多从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非常冲击性的结论。比如说对教师的评价,所有教师都认为我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从孩子的视角发现老师的爱并没有被学生感受到,一个非常让我们刺激的数据,90%的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10%的学生认为老师是爱我的。”边玉芳认为,由此可见,要客观评价学生,不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
当然,评价学生也要讲究方法,很多项目都能通过传统的试卷测出来,上城区不少小学老师也发现,唯独思想品德或者心理这一块,即便是综合了家长和同伴的评价,也比较难打分。边玉芳认为,可以更多地用心理测验、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成长记录袋等各种各样的方法了解孩子的发展。
想改变学生先改善亲子关系
记者在会场最大的感触是:教育孩子不光是看结果的,更是要分析背后原因的。
边玉芳说,在上城区的测试中发现,初二学生家长比初一学生家长对学生管得更多。为什么初二学生家长的“控制欲”更强呢?
家长通常会说:“我说了他不听,我原来说一句就够了,现在不听就只能说更多。”孩子原来只要30分贝讲话就可以的,现在不知不觉变成50分贝了,每个人都在比谁的嗓门大。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宽松的环境。在边玉芳看来,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改善,对学生发展来说很重要,“到底是因为学生成绩不良导致师生关系不好还是师生关系不好导致学生成绩不良,教育非常重要的是要找准突破口,找到改进的环节,去打破这里面的恶性循环。”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王燕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