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所城应实施精准的保护
三江所城应实施精准的保护
绍兴三江闸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方案的提出,三江村的拆迁及保护引起了社会各界与媒体的广泛关注。本人的主要观点如下:1、明代三江所城建设的目的和性质是一个军事设施,核心价值是城及军事遗存。2、现在规划在这一区域建遗址公园,最好的保护是迁走居民,还地于城;科学勘测,制定好专项保护方案,实施精准保护。3、工作中必须坚持依法、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
三江是大自然对绍兴的厚赋,绍兴平原形成和文明发展就在三江潮起潮落的演变中铸就。天人合一,一部绍兴发展史就是一部水利史,一部水利史也是一部三江发展史。
三江所城是倭寇入侵浙东,明初实行“卫所”制的特定背景下建设的军事设施。当时,绍兴府由于地处东南海防前哨,形势险要,所以打破常规,特设绍兴卫、临山卫、观海卫3卫,下设三江所、沥海所、龙山所、三山所、余姚所等5所。,3卫5所,隶浙江都指挥使司。三江所城等所在明太祖洪武年间(1387),由信国公汤和所筑。万历《绍兴府志》卷二载:
三江所城,在府城北三十里,山阴浮山之阳,践山背海。为方三里二十步,高一丈八尺,厚如之。水门一,陆门四,北则堵焉。城楼四,敌楼三,月城三。引河为池,可通舟楫。兵马司厅四,窝铺二十,女墙六百五十八,墩台七。
据《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三江所志》等文献载:旧制,三江所设千户五员,百户十五员,镇抚一员,额军一千三百五十二名。下辖蒙池山台和航坞山、马鞍山、乌峰山、宋家溇、周家墩、桑盆等六烽堠。三江和白洋设有巡检司,分别配备弓兵一百名和三十二名。军势颇盛。又《读史方舆纪要》:“下为三江城河,各县粮运往来之道也。所东为三江场,东南即宋家溇,防维最切”。位置十分重要。
万历《绍兴府志》卷二十三有“三江所城图”:
又有乾隆《绍兴府志》“海防全图”:
从以上记载和图示可知,三江所城时为军事机构,属国家所有,其内核心的构建是军事设施,并非一个聚落民居之地。当然,之后随着海防、三江河口形势的改变,及军屯、军民人口的集聚等原因,三江所城军事功能衰退,军事人员大量减少。至清同治年间(1851—1874)尚有三江所公署、守城营、三江教场、火药房、风火池、三江仓、三江铺等建筑。
三江所城历代多有修建,如清乾隆九年(1744),山阴知县林其茂修建,;二十三年(1758)所城被风潮所坏,三十五年(1770)知县万以敦重修。
对三江所城造成最大的损坏当是人口增多、大量民居迁入,逐年侵占了原军事设施之地所致。到20世纪80年代,三江所城已名副其实的演变成为三江村,据2014年拆迁前调查已有1700多户、5000余人,不但是人口多,地域范围也扩大,约80%的建筑为现代建成。600多年历史的古三江所城,只有东城门为明代所城遗址,市级文保单位,其余两处为文物部门三普登记清代以后的建筑物。
综上可知,拆迁三江村后,真正有价值首要要保护的是三江所城中的古遗存,不仅是地上的,更是现在的民居、或大道之下依然留存的城基、路基、古建筑物基础、古河道等。当然其中确有价值、与所城保护不冲突的的老民居留存,也是必要的。还要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目前绍兴市水利局和市社科院编著即将出版的《绍兴三江研究文集》,将成为一部三江地区的综合学术专著,奉献于世。
建设好高品位、高标准的三江遗址公园,当前首要的是完成拆迁,还地于古城。接着更重要的工作是建设单位组织专家、志愿者和民众共同努力,深入挖掘和调查文化遗产资源;正本清源,以学术为支撑,科学论证;最后落实编制成专项规划,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才能去精准实施建设。
我的理解:三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民生工程、环境整治工程,也是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保护的核心内容为三江闸、海塘、斗门古镇、三江所城、民俗风情等内容。如能整合优势,连成一体,会形成绍兴的滨海文化主体,凝聚成为绍兴新水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明代绍兴著名文人徐渭在汤太守祠有题联:“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练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光。”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绍兴人民必将传承大禹治水精神,破解难题,再创走在前列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