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浙江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31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其中,农业增加值为134.1亿元,增长3.4%;林业增加值为23.1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牧业增加值为48.3亿元,下降12.1%;渔业增加值96.3亿元,增长6.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为8.6亿元,增长7.5%。
一、种植业“粮减经增”,总体平稳
(一)春粮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春粮播种面积预计为239.1万亩,比去年减少54.8万亩,下降18.6%。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00.8万亩,下降25.2%;马铃薯播种面积为82.2万亩,下降1.9%;蚕(豌)豆播种面积为41.4万亩,下降12.8%。
气象条件仍然是影响粮食作物生产的主要原因。2015年冬季以来,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阴雨寒潮天气对冬播春耕作物生长造成较大影响。气候偏暖,阴雨天气偏多,农作物渍害、病害发生偏重,且两次寒潮天气引起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导致大量作物受冻,使得秋收冬种进度整体推迟近15-25天,大小麦移栽时间集中在了11月底到12月中旬,部分大田积水,湿渍害偏重,影响长势,产量预计下降,春粮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二)油菜籽播种面积持续下降。
油菜籽播种面积预计为176.3万亩,比去年同期下降3.9%。自2009年以来,油菜籽播种面积已连续八年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比去年扩大2.1个百分点。因油菜籽播种难以推广机械化的种植特点和收购价长期低位徘徊的市场行情,同时,2015年冬季以来的阴雨寒潮天气使得油菜叶片发黄和卷曲,发育期推迟,农户种植积极性下降明显。
(三)药材、花卉苗木、果蔬等效益农业稳定发展。
一季度,药材播种面积预计为30.7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12.3%。近年来,由于中药材经济价值高、销路好,并获得地方政府大力扶持,部分地区引领产业升级,实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运行模式和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体系,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持续升温。
花卉苗木播种面积预计为190.4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10.5%。由于市政工程量和房地产绿化订单的减少,对花卉苗木销售产生一定压力,但在省政府“两路(即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四边三化”(即公路、铁路、河道、山旁边等区域的洁化、绿化、美化)战略决策的指导下,全省范围内3800多公里的高速公里、重点区域的国省道和2400多公里的铁路沿线展开了新一轮的“四边三化”行动,沿江沿河绿化工程、防沙保护工程等众多生态项目对绿化苗木存在刚性需求,同时,各地积极加快创建森林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市场对花卉苗木和盆栽类园艺的需求数量仍然较大。
蔬菜播种面积预计为318.9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2.3%;果用瓜播种面积为36.6万亩,增长4.0%。各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果蔬作物抗风险能力,优化种植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积极种植高效益、绿色无公害果蔬,同时,“旅游+农业”的瓜果采摘游的开辟了瓜果销售的新渠道,使得蔬菜、瓜果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
二、林业全面推进,科学有序
(一)更新造林提前完成。
据省林业厅数据,一季度全省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4.1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03.2%。其中:人工造林11.6万亩,封山育林2.6万亩,人工更新9.9万亩;完成珍贵树种造林更新面积4.7万亩;完成重点防护林建设3.8万亩,占年度计划的92.9%。
(二)木材、竹材、竹笋产量稳中有增。
一季度,木材产量为14.4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7.2%;竹材产量为3398.8万根,基本持平;鲜竹笋为36.7万吨,增长4.2%。其中,鲜竹笋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一季度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竹笋的生长;二是政府的科技扶持项目有利于竹笋单产的提高;三是林产品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竹笋的生产和销售。各地积极规划以竹林、经济林基地为竹笋重点产区,以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为依托,积极推进设施化经营,增强基地抗旱能力,促进了竹林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三、畜牧业转型发展,效益回暖
(一)生猪生产下调趋缓,价格持续高位。
随着“五水共治”、“两美浙江”的深入开展,生猪生产持续下调,但趋势有所缓和。一季度,生猪年末存栏为719.5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15.2%,降幅比去年同比收窄12.5个百分点。其中,能繁母猪年末存栏为67.8万头,下降8.0%,降幅比去年同比收窄25.9个百分点。出栏肉猪预计为322.6万头,下降28.0%。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延续2015年四季度走势,呈持续上涨态势。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1月1日-3月25日,全省待宰活猪、仔猪和去骨带皮猪肉集市均价分别为每公斤19.1元、27.1元和30.3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46.6%、68.5%和29.7%。同时,1月1日-3月23日,全省猪粮比平均为8.46:1,其中,3月23日的猪粮比达到9.29:1,处于新版预案规定9:1-9.5:1的黄色预警区域,比去年同期高91.55%以上,为2008年4月24日以来最高点。生猪生产下调趋缓,价格持续高位,生猪养殖迎来发展“猪周期”的波峰阶段,盈利不断攀高。
(二)家禽生产有所下降,总体向好态势。
家禽季末存栏为5766.4万只,出栏为3735.4万只,均比去年同期下降16.6%,但是,降幅分别比去年同比扩大12.4和8.1个百分点。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一季度鸡蛋和鸭蛋的平均收购价为每公斤8.3元和9.4元,同比分别下降14.2%和26.5%;快速型肉鸡和优质鸡的平均收购价为每公斤11.5元和18.8元,同比分别下降10.6%和13.7%。随着天气转暖,家禽养殖户补栏意愿加强,市场需求增加,同时,因生猪价格上涨的拉动,家禽价格或有波动,但总体呈逐步向好态势。
(三)牛羊养殖呈“一减一增”,效益有所下降。
牛季末存栏为14.3万头,出栏为3万头,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0%和增长5.6%,其中肉牛存栏为8.8万头,奶牛存栏为4.8万头,分别下降2.7%和4.2%;羊季末存栏为98.3万只,出栏为39.7万只,分别增长3.1%和4.0%。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奶企仍采取合同内限价限量收购,鲜奶收购价格持续下滑,据测算,每头奶牛年平均亏损达1万元以上,奶牛养殖行情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随着湖羊产业振兴计划实施以来,湖羊养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进入二季度以后,迎来羊肉消费淡季,预计活羊价格将处于低位徘徊,养殖效益有所下降。
(四)畜禽肉、禽蛋生产下降明显。
肉类总产量为32.4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27.0%。其中,猪肉产量25.2万吨,下降27.9%;牛肉产量0.5万吨,增长11.9%;羊肉产量0.6万吨,增长3.5%;禽肉产量5.8万吨,下降28.0%。禽蛋产量8.3万吨,下降8.0%;牛奶产量4.4万吨,增长1.1%。
四、渔业趋于稳定,保持增长
一季度,渔业养殖和捕捞齐增长,远洋捕捞增幅有所下降,生产结构趋于合理、稳定,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一季度水产品总产量为111.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0%,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为57.9万吨,增长4.3%;海水养殖产量为19.9万吨,增长6.1%,增幅比去年同期扩大2.9个百分点;淡水捕捞产量为1.3万吨,淡水养殖产量为20.5万吨,分别增长0.8%和2.4%,逆转去年一季度同比下降0.3%和2.9%的不利开局;远洋渔业产量为11.9万吨,增长23.3%,增幅同比收窄11.4个百分点。
(一)国内捕捞生产形势良好。
国内捕捞生产形势良好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受风浪影响的减少,海上捕捞作业时间有所增加,渔船出航率达80-90%,略高于去年同期。另一方面,在元旦、春节假日效应影响下,养殖水产品在价格上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同时,捕捞生产成本基本保持稳定,提高了渔民捕捞作业的积极性。虽然用工成本保持5%左右的幅度继续上涨,但占到捕捞渔船总成本65%-70%的柴油,一季度平均价格为4481元/吨,保持下降趋势,捕捞成本基本保持稳定。
(二)远洋渔业增幅有所放缓。
随着远洋渔船相继投入及机械化、信息化的更新改造,远洋渔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一季度,我省投产远洋渔船280余艘,仅舟山投产渔船就达228艘,比去年增长16%。但另一方面,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阿根廷鱿鱼资源较差,鱿鱼处于海水下层,不宜钓捕,鱿鱼产量同比基本持平,远洋渔业产量总体保持稳定增长。
(三)水产养殖稳定增长。
一季度,水产养殖主要开展冬春生产准备工作,陆续启动水产种苗生产,为二季度大规模放养鱼苗做准备,水产养殖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和设施养殖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浙江养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养殖能力、养殖水平的提高。同时,浅海养殖拓展了海水养殖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特种淡水养殖采用多品种立体混养,提高水面利用率。如湖州市河蟹养殖全部采用混养青虾,既扩大了养殖面积,又能预防病害。
(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一产处 吴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