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治水"最后一公里" 浙皖第一渔村告别网箱养鱼

08.04.2018  09:13

  “这是最好的时代……”48岁的淳安县宅上村村民徐高华由衷地觉得,这句话说的就是他和宅上村当下的状况。

  清明假期,宅上村迎来了海南、深圳等地的旅游开发公司参观考察,还忙着与上海的文创公司商讨村庄旅游开发计划。

  地处浙皖交界的宅上村,三面被千岛湖围绕,素有“浙皖第一渔村”的美誉,村民们的收入几乎都靠千岛湖的一汪碧水。去年8月,一场“网箱清零”行动在村中展开,全村130只网箱尽数清退,让这个淳安最后的渔村彻底告别养鱼历史。

  保护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浙皖两省的共同责任。从2012年开始,两省正式启动实施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淳安县还与黄山市、歙县等在湖面垃圾打捞、环境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经过6年的努力,千岛湖跨省治水逐渐深入“最后一公里”。

  守住绿水青山,换回金山银山。如今,两省交界处最后一个专业渔村,正迎来华丽转身。近日,记者再访宅上村,听村民们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见证村庄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专业渔村,拆网弃渔

  过去一年,于徐高华和宅上村而言,不啻是一次重生。从小在渔村长大的他,拆除了4个养鱼的网箱。往年,4个网箱能带来数万元收入,这是徐高华一家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渔村不让养鱼,你说变化大不大?”提及往事,徐高华黝黑的脸上已然平静。但在去年8月,当“网箱清零”行动席卷全村时,这个从不落泪的汉子背过身去,抱头半蹲在墙角,陷入对未来生活的忧虑之中。

  威坪镇驮脚岭村宅上自然村,是淳安县此前仅存的专业渔村。56户村民中有38户从事网箱养鱼。高峰时,村前的湖面上密密麻麻地竖着网箱杆,每年有数十万斤鱼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可千岛湖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就是水体富营养化。传统的网箱养殖方式,增加水环境负担,污染水质,正面临逐步淘汰。

  当驮脚岭村党总支书记徐江勤接到“网箱清零”行动任务时,认为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可不是缩小养殖面积、排查禁用渔具,而是直击“最后一公里”,要彻底拆除所有养殖网箱,“宅上村整村靠着鱼和水生活,这相当于让大家放弃生计。”

  然而,村民们对水的深情,却实实在在地感动了徐江勤。走村入户、与村民交谈时,徐江勤越来越清晰地觉察到,在这些天天与千岛湖打交道的渔民心中,有比经济收入更在乎的东西。村里颇有威望的老人徐志胜,平静地听徐江勤讲完网箱整治的相关政策,并不恼火,只拉着徐江勤细细打听村里今后怎么发展。

  徐志胜今年77岁,从小跟着父亲养鱼、捕鱼,常说自己就是千岛湖水养大的。他虽然舍不得放弃网箱养鱼的数万元收入,却异常坚定地说:“网箱养鱼对水质有影响,到头来受伤害的还是我们渔民自己。”

  两省联动,同护清流

  一条新安江,连接浙皖两地。从宅上村隔湖眺望,盈盈一水间,对岸上游就是安徽歙县街口镇街口村。

  宅上村的“邻居”街口村,正是新安江流入千岛湖的入境口。街口村曾有200多户村民从事网箱养鱼,也是名副其实的渔村。

  “我们不让养鱼了,那么对面呢?”这是宅上村村民关心的问题,“走几步路就到的隔壁村,总不能不一样吧?”更有村民主动找上徐江勤反映,“我们是下游,光自己努力没用,水都是从上游流下来的。”这些话,徐江勤仔细想想,觉得都对。

  当他带着村民的意见准备向威坪镇反映时,发现“网箱清零”行动,牵动的其实是两岸居民。“同饮一江水,护水当然要拉着邻居一起。”威坪镇党委副书记陈君说,行动谋划之初,他们就跟街口镇洽商:要彻底解决网箱养鱼问题,必须两地联手共同进行,绝不让母亲河继续蒙受尘垢。

  去年8月起,一场动人的护水行动,在千岛湖上下游共同上演。

  一边是浙江人民顶着烈日,热火朝天地拆除网箱。淳安县政府对网箱面积的补贴、鱼货物收购、退出资产补贴都拟定了政策。40名工作人员,3人负责过磅,从凌晨忙到深夜,从宅上村38户养殖户的130只网箱中,称取鲢鳙鱼达121390公斤,补偿最多的村民拿到15万元,补偿最少的也有1万元,均高于市场价。时隔半年多,回想起那6天时间,徐江勤还能清晰记得,“当时腿累得直发软”。

  另一边的安徽街口镇也不掉队。除了组织“网箱清零”,当地还专门组建督查劝导队伍,对部分网箱养鱼、灯光诱鱼的渔民一一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自行拆除违法设备。几天时间内,督查劝导队成员走访150户渔民,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下达整改通知书38份。

  以两个村的“网箱清零”行动为起点,两县联动治水的节拍也越来越默契。去年9月,淳安县渔政局、歙县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交界水面渔业违法行为整治活动,出动渔政、公安等90余人,清理、拆除灯光诱鱼装置6套、网箱8只,拆除电表32只、电线3000米。

   渔旅融合,共享红利

  威坪镇共有44个行政村,个个风景如画。但陈君觉得,宅上村是最特别的一个。

  “祖辈以渔为业,孕育出了宅上村的渔家文化。”陈君说,与“网箱清零”行动同步进行的,是当地对宅上村未来的发展规划。

  目前,驮脚岭村已向威坪镇提出“150万元建立渔业合作社”的资金申请,希望以村民入股方式做一篇“休闲渔业”的文章。为此,县里特地组织去嵊泗等地考察休闲渔业,并邀请上海、广东等多家旅游开发公司,到宅上村实地参观。不少公司看上了这里的秀山丽水,纷纷抛出“橄榄枝”。但威坪镇却不急着作出选择。

  去年底,镇里等来了一位“乘龙快婿”。一家上海公司计划一期投资3000万元,对宅上村整村进行旅游开发,并邀请村民以民居入股的方式,参与村庄旅游开发。“村里的每幢民居都会被完整保存下来,整修后做民宿开发。到时候人人都是股东,红利人人共享。”陈君说,之所以选中这个方案,就是因为它既尊重村庄原始风貌,又让村民共享开发红利。

  目前,威坪镇已经投资150万元,为村里的旅游发展打基础。在村口,一幢乳白色外墙的平房已经建造完毕,这是为村里特意建造的“冷冻库”,方便村民储藏新捕的鱼;铺着石子的游步道在离湖不远处沿湖而建,茶余饭后可以闲庭散步,休闲娱乐;村里房屋的外立面改造也已完成,这家的墙上画着水墨山水,那家的墙上画着曲院风荷,衬着粉墙黑瓦,别有一番江南风韵。

  不如如此,村民们还开始自觉丰富产业形态。徐志胜种了30多亩橘子树,如今已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今年,他在镇里的帮助下试种了两棵新品种的橘子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新品种每斤能卖5元,是普通橘子的3倍多。两棵树,为我挣了3000多元。”明年,他打算扩大新品种种植面积,发展采摘游。

  本报记者 江帆 刘健 通讯员 徐欣苗

  原标题:浙皖第一渔村,告别网箱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