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到“广厦” 70年里杭州人均居住面积涨了七倍多

12.06.2019  14:10

都市快报  记者 岳雁 通讯员 房中轩

房子对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杭州住保房管部门为杭州人民的美好人居梦想努力奋斗,使杭州人民的住房面积、住房品质、住房环境等方面,发生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经历了“越住越宽敞、越住越美好、越住越舒心”的变迁。

杭州城市景观 记者 黄煜轩 摄

人均居住面积涨7倍,家越来越宽敞

每年春天,当西湖景区桃红柳绿之时,年近60岁的杭州市民张勤芳都会想到自家的老房子。

出门就是西湖,真正的好地段。”张勤芳笑着说,“就是住得拥挤。

张家的老房子,位于柳浪闻莺对面,吴山脚下的荷花池头1号,是张勤芳的奶奶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房管站租的。“那时候荷花池头里都是典型的榫卯结构老房子,我们1号比较大,一共有5个天井,总共住了9户人家,有近50口人。” 张勤芳说,“我们住的那个天井,原来是厢房,后来用木板隔出了楼梯和墙壁,3户人家一起住。20多平方米的空间,至少要住一家5口人。烧饭用的还是煤饼炉,一到饭点,满院子都是烟灰。

除了张家的这种木质老房子,杭州人拥挤的居住局面还体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筒子楼,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上班面对面,下班门对门,挤公共厕所,去公共澡堂”,也成为那一代人忘不了的记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张家搬到了庆春路附近的青春坊,50平方米;2006年,张家又搬进了位于三里亭附近的新房子,90平方米,住房越来越宽敞。

1949年,杭州市区人均居住面积4.15平方米,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人均居住面积11.7平方米,到2017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6.4平方米,杭州人均住房面积比解放初期涨了7倍多,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2倍多,显著反映杭州人民越住越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