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的90载制笔生涯:“一朵羊毛成支笔”

22.05.2020  09:47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21日电(记者 施紫楠 通讯员 吴建勋)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

  而制作一支湖笔,需要整整128道工序。即便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湖笔仍延续着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制作工艺。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千年的制笔业,造就了当地无数技艺精湛的笔工,有着90载制笔经验的沈应珍便是其中之一。

  2020年5月初,沈应珍老人度过了一百岁的生日,但她眼不花、耳不聋,至今还保留着“一朵羊毛成支笔”的湖笔制作绝活。

  沈应珍的爷爷辈就开始开笔庄,自产自销,父亲十四五岁跟着爷爷制笔。耳濡目染下,沈应珍从小就对毛笔情有独钟,10岁刚满就跟着母亲学习“水盆”(湖笔制作的一道工序),12岁开夜工制笔。

  “做笔虽然是为糊口的技术活,但更是我们当地的特色。做笔贵在坚持,要坐得住。你不仅要学会,更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沈应珍至今还记得学习第一天父亲说的话。

  “水盆”,只是湖笔制作中的开始,也是最辛苦的一道工序。冬天,看着自己在水里红肿的双手,沈应珍丝毫没有退却。“我当时就是不服输,自己暗暗下决心,我要把做笔这‘十八般武艺’样样学会。”沈应珍说。

  于是,“水盆”学成后,沈应珍还向祖父、父亲学习“择笔”“结头”“套装”等技艺。她说,“一个合格的制笔工人,掌握多种技艺往往需要多年经验。比如一道‘水盆’工序,做了四五年还只能算是新手。”

  如其所言,许多笔工做了一辈子,也可能只是其中一道工序的好手。而沈应珍,独自一人便能完成湖笔制作的全部128道工序,被同仁称为“一朵羊毛成支笔”的能手。

  难能可贵的是,在90年的制笔生涯里,沈应珍始终坚守匠心,信守父辈教诲,把平生所学倾囊授予后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湖笔的“三义四德”。

  “我会好好学,将来还要教很多很多人。”90年前一句简单的承诺,沈应珍用了一辈子来践行。期间,她带过的徒弟不计其数,四个女儿也全部子承母业,孙辈中有两人至今仍经营着湖笔事业。

  在小辈们眼中,沈应珍不仅是慈祥的长辈,更是严厉的老师。2000年前后,很多制笔工人从湖笔厂出来单立门户,沈应珍的两个外孙也跃跃欲试。

  当时已80多岁的沈应珍把两个外孙叫到跟前,“自己干可以,我给你们把好质量关。”外孙的湖笔店开业后不久,沈应珍就在店里当起了“质量监督员”,架上眼镜、拿起择笔刀,精神劲不比年轻人差。

  “刚开业那几年,外婆是店里的‘常客’,隔三差五就会进行‘突击检查’。”今年50岁的史小平是沈应珍开笔店的两个外孙之一。在史小平印象中,外婆在生活中艰苦朴素,工作中勤勤恳恳。

  史小平说,现在外婆来店里走动的次数虽然少了,但还是会经常教育自己“一定要做到货真价实”。

  制笔手艺,被沈应珍视为一生的归宿。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这门手艺不能丢。”如今,每每晚辈上门探望,她仍不忘嘱咐,“要选好料,把好质量关。笔正须心正,心正笔才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