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出境水全部达II类水标准

05.03.2018  14:10

  从古时的江南水城到现在的生态衢州,水,是衢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衢州市委、市政府也始终牢记正本清源的使命。

  岁末年初,消息振奋人心——2017年衢州市出境水全部达到II类水标准,比上年提升了一个水质类别。同时,衢州境内13个省控断面也全部达到II类水,实现历史性提升。

  没有谁比衢州人自己更清楚这一年多来治水带来的环境巨变。“溪流清澈了,河道通畅了,河岸干净了,环境更美了。”枯水的冬季,走在衢州城市和乡村,处处感受到清丽、明净的气象。

  出境水质量创历史新高的背后,是衢州人民对“一江清水送下游”庄严承诺的兑现,也是256多万衢州人民齐治水的艰辛付出。

治水之策:

高位推进  铁腕治污

  “保护钱塘江,就是保护浙江人的生活、生产的水源地。”对于地处钱江源头的衢州来说,保护好一江清水,责任重大。

  2017年春节后,衢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主抓、四套班子合力推进”的高位推进机制,实施了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工业整治等六大工程,积极推进地方环保立法,并以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为契机,完成了黄坛口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自然村整体搬迁等一大批困扰多年的环境治理任务。

  远处青山如黛,身边碧水荡漾。曾经热热闹闹的衢江区黄坛口乡牛头湾自然村里,如今稍显冷清。

  “在这里住了半辈子,如今要搬走了,说实话心里肯定舍不得。”村民邓志仙说,自从确定牛头湾村整村搬迁后,工作组的干部就不停上门做工作,夫妻俩商量了,为了环境好,应该搬出去。这样衢州人的“大水缸”才能守得牢。

  短短20天,全村65户154人的房屋搬迁签约工作全面完成。搬迁高速度的背后,是牛头湾65户群众为了保护“大水缸”的奉献情怀,是各级政府部门倾注最大关怀凝聚民心的“走心”服务:入户讲政策、做工作、解决困难,党员干部们一刻也没有停歇。

  黄坛口水库是衢州市区唯一饮用水源取水口所在地,担负着保障市区近65万人生活用水的重任。除牛头湾自然村整村搬迁外,位于柯城区的九龙湖度假村也全部拆除。此外,数家山庄景点以及近三十家位于保护区内的农家乐也已全部关闭,彻底消除了20多年历史遗留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铁腕治污,强势攻坚寻突破之举在衢州市全面铺开——重点园区企业排污口、规模化养殖场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新建地表水监测站10个,启动负氧离子监测体系建设;开展精准执法,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359起……

  近日,环境医院的专家们正集中对企业进行新一轮的回访“体检”。自全省首家“环境医院”落地衢州以来,专家把脉、远程会诊,使地方环保问题的解决得到了强大助力。衢州市环境医院总工程师刘劲夫介绍:“由我们为企业出具技术方案,环保问题一站式集中解决。”2017年以来,衢州市环境医院共上门服务企业1100多次,诊断破解了当地100多项治水难题。

  行之有效的举措,带来的是令人满意的答卷。2017年,衢州全域河流水质得到了全面改善,全市21个市控以上断面有18个断面的水质优于功能区一个类别。其中,省控以上断面Ⅱ类水以上的比例从2013年的52.4%上升到100%。此外,衢州还被环保部命名为全国首批1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地级市为单元命名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护水之策:河长治水  全民联动

  精准治水,让水质实现了飞跃。

  为了实现长效管理,衢州把“河长制”作为推进治水长效化、制度化建设的突破口,专门组建市河长办、河长处,不仅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和小微水体河长全覆盖,还实现了诸如跨境河长、骑行河长、专家河长等之类的“多样河长”全覆盖,推动社会各界以民间河长、护卫队、志愿服务者等多种形式参与治水行动。全市共有1600多名河长认真履职,市、县、乡履新领导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认河、巡河。

  冬日清晨,卅二都溪上薄雾笼罩,习惯早起的徐登高照例到溪边快走。

  徐登高是江山市凤林镇桃源村村主任,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卅二都溪跨境河长,除了处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巡河清河、护河宣传也成了他每天的重要工作。

  凤林镇卅二都溪是一条跨省河道,为加强区域联动,提高“五水共治”实效,江山创新建立跨境河长机制,与江西省、福建省相邻的市、镇、村达成区域治水共识。

  为确保“管、治、保”责任履行到位,衢州建立“河长履职承诺、述职评议、媒体问询、考核问责”四大机制,同时依托智慧环保构建“信息共享、分析预警、电子考核、闭环控制”河长信息平台,让治水工作全覆盖、无盲区、不留死角。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衢州向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等目标,对环境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在衢州与金华交界处不到10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叫乌轮溪,在这里汇入衢江,是衢州出境水断面上游的最后一条支流。这条七八公里长的乌轮溪也有位“民间河长”,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企业主。他自告奋勇请缨当“河长”,与厂里的工人们一起,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日夜守护着乌轮溪水。

  他只是衢州1600多名“河长”中的普通一员,这些“河长”们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一条条清澈的溪流。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江清水来之不易,一波一浪涌动的是衢州人民的责任担当。

  细节最说明问题。冬日阳光下,信安湖微波荡漾、碧如琼浆。市民们散步湖畔,神清气爽,“直把信安比西子”。

  这些幸福情景的背后,是衢州护水工作的全社会联动。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共同参与。”衢州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深化全民参与机制,在治水实践中引导形成百万妇女学贺田、赛水赛歌、小手拉大手、亲水游、清塘美河等五大全民治水载体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衢州在推行百万妇女学贺田行动中,全年开展乡村两级专题培训3100多次,1.7万名巾帼志愿者为46万家庭主妇上门指导垃圾分类实践。另外,在小手拉大手行动中,“五水共治”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教学计划,学校家庭互动、校内校外互动,有近30万个家庭100万人参与。

  如今,这些活动在衢州已成品牌,全民治水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人人关心治水、人人参与治水、人人共享成果”的喜人局面。

兴水之策:绿色转型  美景富民

  治水只是手段,目的是美化家园、留住乡愁,让治水红利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衢州把一江碧水作为最大的资源,以治水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转型,立足区域实际和社会需求,作出建设田园城市、打造循环经济、创建美丽乡村等建设决策,努力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权衡取舍面前,衢州为了“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庄严承诺,为了守牢“生态屏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胆魄,以“人一之、我十之”的责任和担当,争当践行“两山”理念排头兵,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攻坚战——摒弃了污染型企业,放弃了“不达标”项目,否决不符合环保标准项目,累计总投资额超过千亿元;向农业面源污染“开炮”,在全市农村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和有机垃圾循环利用,推进生猪养殖整规,从源头解决“脏乱差”顽疾;城乡“双管齐下”,截污纳管生活污水,整治城市内河,全面推进“清千塘美百河”行动,随处所见都是可以游泳的河塘。

  一江清水让这座古城更显灵动。

  一河就是一条风景线,一岸就是一个景观带。

  环境美了,客人来了,农民致富的门道也多了。三衢大地上,“点绿成金”、生态富民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位于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龙门村,打出了“九溪龙门”的招牌,办起了4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带动了400多户农民增收。龙门村的村民已经习惯在家门口看到上海、杭州的大巴,土蜂蜜、番薯干、茶叶都成了抢手的“伴手礼”。

  常山县黄塘村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很少有游客踏足。村两委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乡贤和村民入股,搞起了漂流等项目。一到节假日,村里到处都是自驾游的游客,村集体收入超过了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三年就翻了一番。

  曾经饱受养猪污染所累的柯城区石梁溪、庙源溪,通过流域禁养、治水造景,新整修了20多道景观堤坝,引进了花海等项目,摇身一变成了“最美两溪”。一到夏天,这里就被前来游泳的市民挤得满满当当,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

  美丽新经济由此蓬勃发展。走在衢州的沿江、沿湖、沿路,别致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景点比比皆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衢州美丽乡村“接二连三”产业链中的亮丽风景。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农家乐(民宿)床位数达5.44万张,比上年新增近2万张,培育高端民宿42家,接待游客3055.85万人,直接营业收入17.05亿元,持续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势头。同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三季度保持全省第一。

  生态优势,就是发展资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衢州借一江清水实现了产业的华丽转身,诸多生态产业、新兴产业正踏水而来,缘水而兴,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解。

  在衢州,水,已经从最普通的资源禀赋变成了经济发展的“金名片”。凭借一江清水,衢州近年来吸引了旺旺、康师傅、娃哈哈、伊利、都邦药业等一批大企业前来投资。

  环境的变化、收入的增长,群众看在眼里、感在实处、喜在心中,从而不断激发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者、受益者变成守护者、参与者。

  誓言无声,山水为证。衢州市治水办负责人介绍说:“2017年衢州兑现了‘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承诺。2018年,衢州已全面启动‘碧水’行动计划,努力在治水、美景、富民‘三位一体’互促共进上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