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海洋事业发展纪实

18.01.2019  22:11

2018年春天,一场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在中华大地展开。

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该方案“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部分,组建自然资源部列第一项。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变革拉开序幕。

近一年来,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陆海一体保护利用新格局,构建互利共赢涉海合作新格局,正在自然资源部党组领导下抓紧进行着。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潮流,关系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012年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速达7.2%,高于同期经济平均增幅,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始终在探索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与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拓展蓝色发展空间。

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服务业、建设重大涉海基础设施;加强对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一带一路”海上合作的金融支持;创新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方式……一系列措施正在促进海洋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陆海统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山东威海等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开辟海洋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田的创新之举,有利于促进海洋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融合,带动区域海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是各类海洋产业展示的舞台。2018年的海博会尤为精彩,吸引了72个国家、2400多家企业参展,大批高精尖新产品亮相。参观海博会的观众超55万人次,现场达成合作意向金额1100多亿元。蓝色产业的蓬勃兴起可见一斑。

据初步估算,2018年我国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约6万亿元,同比增长6.8%。涉海工业企业盈利水平继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积极保护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弥足珍贵。依法监管、保护、修复,是确保海洋开发可持续的重要举措。

2018年,自然资源部在保护海洋生态资源、科学管海用海上持续发力。国家海洋督察组向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天津等5省(市)反馈围填海专项督察情况,明确指出了突出问题,曝光了典型案例,开出了“诊疗单”。

违法违规围填海,打破了海洋生态环境的自身规律,违背“人海和谐、绿色发展”理念。为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重任,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 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

2018年7月2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 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重点从严控新增围填海造地、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建立保护和管控长效机制4个方面作出部署。

为确保国家重大政策落到实处,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实施意见》,明确了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用海审批流程和要求,明确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分类、细化处理步骤等。

随后,自然资源部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对已取得海域使用权但未开发利用的和未取得海域使用权两种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情形制定专门政策,指导地方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促进海洋资源保护、有效修复和集约利用。

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和自然资源部具体要求,北海、东海、南海区如期完成了包括现场核查和实地测量在内的围填海现状外业调查,为解决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

有效应对海洋灾害

2018年6月9日,世界目光聚焦青岛,上海合作组织第十八次峰会在此举行。然而,6月恰逢青岛海域浒苔绿潮易发期,如何做好联防联控,自然资源部面临着现实的考验。

印发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信息通报机制……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东海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以及山东、江苏等地有关单位通力合作,分别采取海陆空监测预警、海上打捞等方式,打赢了这场浒苔阻击战。

2018年汛期,“艾云尼”“派比安”“玛莉亚”“山神”“安比”5个台风相继来袭。自然资源部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汛期海洋灾害防御。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减灾中心及沿海有关地方部门及时应对,打赢了一场场防抗台风攻坚战。

为加强南海资源生态保护、有效提供海上公共服务,自然资源部启动运行南沙群岛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3个海洋观测中心;为应对“海上丝路”区域频发的海洋灾害,“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投入业务化试运行;为给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揭牌。

2018年下半年,“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由此,我国海洋卫星实现了从单一型号到多种型谱、从试验应用向业务服务的转变,向系列化、业务化方向快速迈进,将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维权执法、海域海岛管理、海洋资源调查与服务、极地与大洋科学考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海洋联通全球。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是海洋大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广建蓝色伙伴关系、培育海洋人才、治理海洋垃圾……自然资源部与世界海洋国家广泛开展海洋合作。

2018年7月,中国与欧盟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欧洲联盟关于为促进海洋治理、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经济繁荣在海洋领域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的宣言》,双方携手推动完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发展可持续性蓝色经济和促进可持续渔业治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努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作为该伙伴关系的重要合作方,自然资源部与欧盟不断推进“蓝色伙伴关系”发展,推动各方共同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塞舌尔是非洲的海洋国家,其环境、能源与气候变化部与自然资源部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两国海洋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多次互访交流。2018年9月,在两国元首见证下,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与塞舌尔共和国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关于面向蓝色伙伴关系的海洋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将成立海上合作联委会,共同举办研讨会、培训班、建设海洋合作平台,加强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领域的合作。

非洲岛国佛得角为发展海洋经济,特邀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协助。信息中心为其编制了《佛得角圣文森特海洋经济特区规划》,提出了未来圣文森特岛海洋经济特区建设的基本理念、目标、产业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和政策框架等,依据充分、定位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岛海岸带中心联合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共同编制了泰国兰岛及周边海域海洋空间规划成果(第一批),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估提供了“中国方案”,不失为中国智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实践与创新。

远征极地深海大洋

2018年,在极地深海,活跃着多支自然资源部有关单位组织的科考队伍。

极地考察谱写新篇章。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恩克斯堡岛新站临时建筑和临时码头的搭建,取得多项成果;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实施了88个海洋综合站位和10个冰站的考察,首次成功布放了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水下滑翔机等设备;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如今正在万里之外的风雪严寒中科考作业。

大洋科考创造新辉煌。“海龙三号”“海龙11000”“潜龙三号”潜水器成功海试,获取了丰富的水体探测和近底磁力数据,开创了自主潜水器和船载地质取样装备同时作业的新模式。中国大洋46航次、48航次、49航次、50航次、51航次、52航次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获得了丰富的资源环境数据和实物样品。“大洋一号”“向阳红01”“向阳红03”“向阳红10”船南征北战,划出一道道挺进深海的航迹。

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2018年9月,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上海下水;2018年10月,位于冰岛北部凯尔赫村的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建成;2018年11月,全球级综合调查船“大洋号”在广州下水;2018年12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有了新母船,“深海一号”在武汉下水……

在不平凡的2018年里,平凡的海洋工作者兢兢业业、拼搏创新,乘风破浪、战冰斗雪,英勇坚毅地书写出一首首壮丽诗篇。

来源:中国海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