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龙探海刷新中国深度

06.12.2018  20:11

40年来,我们在深海探测能力和技术手段上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谈起我国深海大洋事业发生的巨变,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技术部副主任杨磊十分感慨。

连日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其中,“壮美篇章”展区的蛟龙、海龙、潜龙“三龙”体系,以及“海马”号、“深海一号”科考船等深海装备模型集中亮相,带领人们近距离感受中国走向深海大洋的光辉历程。

深海大洋蕴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更是大国博弈的战略空间。进入深海大洋,离不开高精尖端深海装备的支撑。上世纪90年代,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已具备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能力,最深下潜至6500米,而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当时还停留在600米。

面对悬殊的技术差距,许多科学家心急如焚,纷纷呼吁国家上马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发。2002年,科技部正式批准了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并列入国家“863计划”。从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驶上了快车道。

这一干,就是10年。项目立项时,研制团队甚至都没有见过国外的载人潜水器,至于潜水器究竟要配多少部件,更是无从知晓。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载人深潜团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试任务,创造了7062米的国际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之最,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了载人深潜新时代。

去年6月,为期5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截至目前,蛟龙号已成功下潜158次,取得了丰硕的深海科技成果,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随着“蛟龙探海”重大工程逐步推进,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也获得突破,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相继完成研制并投入使用,作业深度、续航能力、作业精度等在同类装备中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11月,搭载着“海龙”系列潜水器的“大洋一号”船完成大洋48航次科考任务返航。科考中,“海龙三号”在西北太平洋完成多项深海环境和资源调查项目,表明“海龙号”具备了在全球深海海底开展常规科学调查的能力。“海龙11000”顺利完成6000米级试验,最大潜深5630米,创造了国产无人缆控潜水器最大潜深。

相较“蛟龙”“海龙”擅长的局部作业、定点探测,“潜龙”号则更擅长大范围精细探测。“三龙”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可实现点面结合的深海环境和海底样品的探测,已经成为我国深海探测装备的主力军。

潜龙一号”以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要任务,最大续航能力达30小时。与之相比,“潜龙二号”更像一辆越野车,能更好地在深海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资源环境勘查。“潜龙三号”则是“潜龙二号”的升级版,国产化程度更高、设备功耗更低、水下工作小时更长、功能也更强大。未来,“潜龙”家族规模将更大,工作模式将是多台协同水下作业。

创造新的历史,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进入新时代,中国走向深海大洋的步伐越来越坚定,探海“”家族的规模越来越壮大。

目前,我国正着力突破海底立体观测、深潜、深海作业等关键技术,开展除“三龙”外的“深龙”(深海钻探)“鲲龙”(深海开发)“云龙”(深海数据云计算)和“龙宫”(深海空间站)的支撑保障条件研究。相信探海“”家族必将推动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助推中国印记向更深更蓝处拓展。

来源:中国海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