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深蓝

09.02.2018  15:21

  浩瀚神奇的大海,凝聚生命力量,蕴藏无穷宝藏。“深海”是我们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土地科技创新等“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一极。

  祖国北方寒气逼人,而南国广州依然满眼滴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为我国建设一流海洋地质调查机构提出了新要求。“海洋地质八号”“海洋地质十号”两艘新科考船陆续入列,新科研创新基地正在启动……隶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驻地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2月1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召开工作会议,向全体职工队伍传达学习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新一年度工作,拉响了  “面向新时代,把握新要求,努力实现海洋地质工作新作为”的新航程汽笛,700名广海人的脸上洋溢着干事创业、瞄准世界前沿的精气神。

   深海跨越:从“跟跑”到“领跑

  历史与实践表明,谁拥有海洋,谁就能在全球战略中占据主动;谁的海洋资源丰富,谁就能在国家外交中抢占先机;谁的海洋科技先进,谁就能在陆域博弈中率先突围。

  2017年5月18日,是广海人难以忘怀的大喜日子。中国国土资源部向世界宣布: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取得成功,整个试采历时60天,持续产气时间长、产气总量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创造了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的世界纪录。1998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开展可燃冰调查,历时近20年不懈努力,整合国内相关领域优势力量,为我国取得了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在这一领域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在北京举办的“砥砺奋进的5年大型成就展”上,可燃冰试采模型引起参观者浓厚的兴趣,让参观者眼前一亮。

  梦筑深蓝,向深蓝进军。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等“三深”中的“深海”率先取得重大突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指出这是我国“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这无尚的荣光,属于国土资源行业,属于全体广海人。

  多年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肩负国家海洋地质事业发展的使命,紧紧围绕资源、环境与权益等3个主题,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一路劈波斩浪穿越历史烟云,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程。海域可燃冰的成功试采为他们的努力做了最好的注脚。

  当然,令世人瞩目成就不止这一个。

  “海马”号深海遥控机器人,也是他们牵头研发的深海探测利器。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系统规模最大、下潜最深、国产化率最高的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自2015年投入地勘工作,已先后成功应用于南海海域水合物资源勘查和大洋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取得了发现“海马冷泉”等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这项成就打破了国外深海技术的垄断和封锁。”在一次汇报时业内专家这样评价“海马”号。

  “在海洋地质领域,广海局必须是第一”,这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殷切期待。广海局积极践行,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转型升级、脱胎换骨”的气魄实现新的跨越。多年来,他们敢打硬仗、敢挑重担、敢啃硬骨头,依托国家专项的实施,开展南海油气、可燃冰、基础地质调查,以及深海、极地考察工作,获取海量的海洋地质调查数据,积极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同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组织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等多项重点项目,在深海探测关键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已建成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近两年来,又成功申请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设备”项目8项,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走进新时代的广海局,正日益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夯实我国海洋领域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深海壮歌:因国际视野而扩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中国船不能只在家门口打转转。采访中,记者结识了不久前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和遥感专业毕业的两个年轻人杜民和刘鑫。别看他们年纪轻轻,却已经出海多次,到过在世界地图上也很少有人注意的“深海”。

  “过去很少接触大海,出海科考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海上学会了如何战胜自我,战胜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两人为职业选择无怨无悔,甚至心怀骄傲。

  “因国家需求而生,因国际视野而扩。”据广海局总工程师杨胜雄介绍,自1986年至今,他们先后组织实施了5个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16个大洋矿产资源调查航次,航迹遍布太平洋,并两次开展南极科考,基本查明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的资源状况和西太平洋数十个海山富钴结壳资源状况,使我国成功申请到第一块位于东太平洋7.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以及第一块位于西太平洋的3000平方千米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并圈出30多万平方千米的深海稀土资源远景区,为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人类共同利用深海资源而努力。

  近年来,广海局积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切实提升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在全球的地位。

  当然,话语权必须有硬实力和高科技的支撑。国际合作的目的是既要维护权益又要互利共赢,眼睛紧盯国际科技最前沿才能提升话语权。广海局先后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技术合作部、国际海洋金属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波兰、东盟等进行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合作,近年来开展了  “中越北部湾湾口外海域基础地质共同考察”等项目,中国-东盟合作开展了海洋地学与减灾防灾方面的研究。

  文化自信,海洋文化不可少。国土文化,地理文化,地名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海局先后代表我国在南海命名了200多个海底重要地理实体,并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区域命名,组织专家团队反制外国在我国管辖海域的海底命名主张,保护南海既有地名的历史文化。

  在“三深一土”的“深海”科技创新领域,广海局已经走在前列,正稳步向国际海洋地质领域的前列进军。

   深海铁军:一流事业需要一流人才

  广海局是“三深一土”战略中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主力军,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决策部署的践行者。对本单位的定位,局长叶建良有着清醒的认识。干一流事业必须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人才,必须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因海洋油气而起,因可燃冰而兴。这几年,广海局的工作既开花又结果,名声大振。一个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将广海局锤炼成一支政治、业务过硬,不负重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

  采访中,出人才出成果、急国家之所急是广海人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在广海局机关一楼大厅的展板上,记者看到,广海局有5人先后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人获首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先后3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  “李四光学者”(中国地质调查局卓越人才)称号。在1月23日召开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广海局又新增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3人、杰出人才2人、优秀人才5人。一串串的人才数字,充分显示出广海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心和实力。

  在“海洋四号”驾驶舱里,广海局船舶大队党总支书记、副大队长黎子荣告诉记者,出海的人必须严格挑选,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要高,“一艘船五六十人,一个人一个岗,个个要业务精良,作风顽强,年富力强,适应能力强,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从2017年6月出海已大半年的“海洋六号”船完成远洋科考任务取得多项创新成果,终于赶在2018年春节前返回广州。这一年,广海局5艘科考船完成了45个航次调查任务,累计出海时间超过1000天,全面安全完成了上级要求的全部海上地勘工作任务。

  “铁的队伍是不断捶打磨练出来的。”广海局党委书记温宁说,近年来,广海局承担国家地勘任务重,项目资金量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勤政廉政,干部职工守法意识强,无违纪违规问题发生。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六个一流”,即服务一流、成果一流、科技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管理一流”的建设目标,广海局正实施人才强局战略,不断推进“地质科技人才工程”实施,全面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

  “我们的目光要放远,国家才是最大的客户。”广海局局长叶建良表示,有为才有位,人才培养必须有大局意识,从大局出发这支队伍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用实力报效国家。

  成立之初,广海局即是应国家需求而生,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海洋地质调查的骨干力量。至今,以国家需求为首要任务,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是广海人一直秉持的初心和使命。2016年,广海局编制出版了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1:200万),集成了我国近30年来在南海系统开展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成果。这部南海地学研究的鸿篇巨著,全面深化了我国对南海的地质认识,并以科学方式宣扬了中国的南海主张,成为我国在南海行使主权的重要象征。2017年3月,当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三地跨制度的国家发展战略,广海人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下,立即牵头联合相关单位开展了跨学科、跨部门合作,仅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编制完成《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环境图集》,这一及时、有效的公益性地质服务,受到大湾区涵盖及辐射地区政府广泛好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历经50多年的艰苦奋斗,广海人践行了“踏遍中国海,挺进太平洋,登上南极洲”的梦想。大海深处寄托着广海人无限梦想,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跟跑不易,领跑更难,要想始终领跑更是难上加难。

  天降大任于斯人,广海人已经做好了领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