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近现代汉传佛教论坛在台湾召开

26.12.2016  23:34

开幕式后与会人员合影(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宝云寺)

首场与谈(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宝云寺)

龚隽教授发言,右为邓伟仁教授。(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宝云寺)

宣方教授发言(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宝云寺)

与会学者热烈讨论(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宝云寺)

专注聆听的与会学者(左起:融道法师、果镜法师、顾立德教授、刘宇光教授)(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宝云寺)

弘扬汉传佛教,是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念兹在兹的使命,而佛教教育更关乎汉传佛教未来的发展。由圣严教育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近现代汉传佛教论坛”,2016年12月18至20日于台中宝云寺举行,来自中国大陆、法国、美国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近二十位学者,从佛教教育出发,讨论汉传佛教现代化的问题与危机,以及未来的契机和方向。

如何于众多大学中,建立佛教办学的特色?圆桌论坛上,主持人政治大学哲学系林镇国教授谈到一九九○年代以来,台湾民主政治带动宗教教育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社会快速变迁,佛教办学也展现不同面貌。法鼓文理学院校长惠敏法师首先分享该校以“心灵环保”作为教学主轴,培养“悲智和敬”兼备的博雅人才;研究上则以禅修和现代社会的连结为方向。

佛光大学佛教学院院长万金川教授,介绍该校于佛学课程外,还设置经典、文化与应用、素食等学程,并重视学生做早晚课、进大寮烹饪等日常的生活体验。玄奘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昭慧法师则点出,台湾将原属菁英培育的高等教育,转为普及教育,减少学术修为的陶冶,增加就业实务课程,加上少子化等现实问题,使佛教教育面临瓶颈,种种考验,尚待进一步集思广益,寻找因应之道。

中国大陆在汉传佛教研究方面,也有不同面向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宣方教授,反省到目前学术研究的方法,与佛法并不相应,他认为佛教办教育要“先立乎其大”,了解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包括具有菩萨的人格、有慈悲智慧,能传承佛教价值观。

广州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龚隽教授也谈到,西方现代汉传佛教研究流行仪式,图像等新文化史的方法,中国现代佛学教育,除了要加强语言、文本与历史等基本训练外,从精神史的层面去探究汉传佛教的思想传统,可成为一个关注的问题。

第二、三日的论文发表,法鼓文理学院邓伟仁、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汲喆、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顾立德、南加州大学融道法师、广州中山大学赖岳山等五位学者,分别从西方佛教学的开展,探讨东方二十世纪佛教教育的现代化历程。藉由爬梳民初佛学院兴起的脉络,尤其是太虚法师参与的武昌佛学院,在当时新旧思潮的碰撞下,造就出一批关心公共议题、主张改革的学僧群体,当今僧伽教育的蓝图,也由此受到启发。

“面对各种挑战,最需要关切的仍是传承问题,而传承要回归教育面来提升。”综合讨论会上,圣基会董事长蔡清彦期许与会大众,将种种外界的“张力”转为动力。圣基会执行长杨蓓感谢学者们在两天半的交流里,敞开胸怀尽情畅谈,挖掘出更多值得研究的议题,为听众开启了新的视野。而学者们也一致肯定本届论坛聚焦于“教育”的用心,让众人得以深入思考佛教教育的定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