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望千年 浙江义乌缸窑古村重燃千年窑火筑匠心

25.09.2017  22:06

  缸、坛、罐、瓶、壶,这些无不在制陶匠人的手中,完成了从泥块到百态的塑造。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坚守,用火与土的淬炼传奇。24日,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举行龙窑复烧点火仪式,重现当年烈焰熊熊的火热景象,也再现了义乌千年制陶传统烧制技艺。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时期,义乌就有了陶器生产,而缸窑这块土地上就曾出土过汉代陶器文物,无论是作为陶器生产地还是使用地,都说明这里与陶器有着不解之缘。

  这上千年的历史,让缸窑的陶器文化更显厚重。在靠天地自然赋予的资源生产发展时代,缸窑以其地形东高西低,利于建窑;南山松林枝繁叶茂,提供了丰富燃料;丘陵红壤适合制陶,就地取材,制陶业就在这里蓬勃发展起来了。

  据了解,缸窑村最早的龙窑叫“鹤窑”,与其相邻的北边有两座分别叫“老窑”和“新老窑”的龙窑,后来在“鹤窑”的南面又建了一座“中窑”和一座新窑。五座龙窑的窑火在义乌大地上炎炎燃烧,传承千年,长盛不衰。如今,长60米,宽23米的北宋“老窑”依然静卧村中,迎日送月。

  本次复烧的龙窑长达70米,是1969年所建,整个窑里以大缸套小缸方式可存数千件坯品,经多日煅烧冷却后即可出窑。本次龙窑所烧制陶器多为生活用具,可分大缸、二响、套里和小货四大类,有海放、花缸、油鼓、大水冲、放壶、酒坛、茶壶、揉面盆、盐罐、花盆等,一件件均为制陶匠人们的匠心之作。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缸窑的制陶业到了鼎盛时期。做陶不仅是一门手艺,也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几百号制陶师傅各有千秋,素有“八位大缸师傅”、“专做小货师傅”、“看火师傅”之说,形成了互比技艺、择优拜师、争优评先的大生产格局。

  在当时,缸窑村成年男子几乎人人都会这门手艺,如今村里在世艺人尚有百名以上,这些制陶师傅都是是古陶技艺最有力的持有者,亦是缸窑制陶这项非遗的宝贵传承人。

  72岁的陈有范老人,善做套里,不仅是陶器制作非遗传承人,同时还是远近有名的书画家,从他手上诞生的陶品,不乏刻有栩栩如生的双龙戏珠和飞禽走兽。如今他还经常给中小学生做现场示范,传授古陶手艺。

  今年79岁的陈泽芳,是缸窑村有名的八位大缸师傅之一,做出的大缸精准匀称,圆润结实,深受喜爱。“我做了几十年的缸,村里制陶已经停了十几年,这次终于可以重操这门老手艺,让更多人看到、用到缸窑的手工陶器,很高兴。”陈泽芳说。


龙窑复燃思乡情 非遗串联万国心
  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团圆日。文化厅
《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收录112位校友及亲属“联大记忆”
  《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仪式10月31日在云南师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