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性别:性别平等研究新议题

26.05.2019  08:14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等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性别与科技的议题也越来越受到热议和重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互联网经济、医疗技术、政府决策、社群关系、消费模式的变迁,将会对社会性别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科技发展推动了性别平等,还是加剧了性别鸿沟?性别文化又如何形塑科技发展?近日, “性别与科技”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人工智能发展应规避性别歧视

  南开大学哲学院陶锋认为,人工智能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社会歧视、技术歧视和语言歧视上。人工智能的歧视可能是有意图也可能是无意图的;性别歧视的思想源于同一性思想和工具理性;而思想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因素。只有实现技术与感性、美与理性的统一,才能最终消除人工智能性别歧视,甚至释放人工智能技术的女性解放的潜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认为,当今,部分人与机器人/虚拟人的情感亲密关系引发了巨大争议。在观念变化与当下争议背景下,人们应更深刻地认识人与非人亲密关系的本质及其所折射出的人性、伦理与危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琳基于学科创建与发展过程中男女的介入、学科领域内部分工的性别差异、核心领导层的性别分层,以及对电镜工作评价标准的性别化差异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电子显微学领域在中国建制化发展实践过程中的性别权利关系是如何被建构的。

  学者们认为,科技未必是中立的,我们身边已经出现太多被性别化的科技和人工智能,比如,男性机器人往往扮演探索外太空、救助人类、从事科研等角色,而女性机器人往往扮演着服务角色。由此,探讨谁在从事科技活动/研发、科技发展为谁服务、谁的利益引导着科技发展进程和谁从中获利等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医疗科技发展形塑新型性别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国熙认为,代孕所生之子女面临国籍认定、亲子关系认定等一系列的国际私法问题,尚无清晰的相关法律规定出台。为了化解科技生育应用与传统伦理之间的矛盾,应积极关注冻卵应用的相关伦理风险、跨境冻卵及商业生育的法律限制与适用、冻卵及相关辅助生育技术的价值与边界等议题。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马冬玲认为,护士和医生之间的权力差异与社会上的劳动性别分工有关,女护士在医疗劳动分工中占据从属的、非专业性的角色,显示了性别意识形态在照顾专业中的显著性,从而得出技术具有社会建构性的结论,文凭社会、市场社会、科层制度、性别意识形态等,共同形塑了对一个技术的认知与评价。湖南女子学院胡桂香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避孕技术的发展历程,讨论了避孕技术如何在农村尤其是在农村妇女中推广与使用,避孕技术是怎样规训了避孕者——妇女的身体,同时探究避孕技术在规训身体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权力关系。

  学者们认为,技术变迁将会带来一定的性别伦理风险,需要探索相应的法律、政策和规范以便尽快跟进时代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科技和性别是互构的,性别关系会影响科技发展,同样地,科技也会建构性别关系,这是未来性别平等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维度。有学者提出,社会对冻卵带来的伦理风险非常敏感,但对精子库的伦理风险却不敏感,这其中呈现了什么性别意涵?而技术发展进程中重建社会伦理的难点又在哪里?这些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此外,就生育领域而言,未来还有诸多可以探讨的空间,如公共养育、试管婴儿、基因编辑婴儿等议题尚需得到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互联网有助推动性别平等赋权

  山西师范大学张玉婷、畅引婷认为,在互联网1.0时代,性别分工使女性在编程等软件技术领域大放异彩,但最终女性被排挤出这一重要技术领域;在互联网2.0时代,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领域的界线日趋模糊,互联网将实现对传统性别分工的颠覆;已然开启还未到来的互联网3.0时代,如果“性别分工”的概念被留存,那也将会是自由流变的性别分工,是依据个体发展需求的分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郭夏娟、魏芃认为,使用互联网能显著促进两性在村庄治理中的实质参与行为;互联网并未复刻现实中的两性行为差异,而是能够公平促进两性的实质参与行为;互联网对广泛促进农村女性公平参与村庄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全红认为,网络直播和自拍再现的不是个体独特的生命特征和体验,而是在规范和权威凝视下指向同一套标准的性别表演:女性群体试图通过自拍和直播塑造一个符合主流审美的理想女性形象(包括外貌特征和内在女性气质),在这个过程中却继续维护和巩固了加诸于女性的性别认知和规范。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王平认为,父权制不仅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以其特有的弹性适应能力得以延续和重构,而且借由手机媒介将性别角色的认知框架与刻板印象灌输给流动儿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冷金乘认为,日常生活中消费科技领域的新品尝鲜者、重度使用者、极客操作者和业界追踪者主要是男性,这导致科技公司技术岗位员工主要是由男性组成的现状,解释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存在。

  学者们认为,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虽然技术进步对促进女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科技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性别盲视和性别不敏感,女性群体的需求和关切很多时候被忽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下,技术如何保持中立,新技术的使用者如何利用技术实现自我赋权,从而实现更多的赋权、自由和解放,避免现存的技术鸿沟演化为未来的技术压迫,推动两性在智能时代的平等发展。

  综上所述,技术对于性别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妇女带来解放,也可以带来阻碍。虽然,社会性别视角目前还不是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等研究领域的主流视角,但可以预见的是,性别与科技议题将会逐渐地、更多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科技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议题、新趋势,需要纳入社会性别视角,强调性别诉求和女性经验,将有助于推动对科技发展的客观认识和理性反思,从而更好地促进科技发展。社会性别视角也将更多地纳入科技发展的进程,通过技术消歧来助推性别关系发展,最终达致社会性别平等、友善、包容发展的理想愿景。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姜佳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