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隔空喊话:回家吃饭,不长胖

19.06.2018  13:18

酒精摄入过量、无肉不欢、重口味、饭后加份水果、煎炸油炒

浙江营养专家历数长期外食出现的五个严重问题


6月14日,中国科学院通过“中科院之声”微信发了一篇文章“回家吃饭,不长胖”。

文中特别提到——“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显示,1991年到2011年二十年间,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主要供能物质从碳水化合物逐渐转变为脂肪和蛋白质,食用油的摄入量增加伴随着烹饪方式从蒸、煮到炒和炸的转变,零食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量越来越多。

“同时,出门‘下馆子’撮一顿的饮食习惯也流行起来。餐馆的饭菜质量好不好呢,先不论卫生状况和味道,单从营养角度来讲,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一致答案,同样吃一道菜,餐馆的饮食会增加人们总能量的摄入,多出来的能量主要是油脂(主要是饱和脂肪酸)和糖类提供的。也就是说,为了改善口感,餐馆会使用过量的油和糖,让食客的总能量摄入超标。

那超出身体需求的能量去哪儿了呢?时下流行的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这些代谢病大概就是答案了。

文中还特别提到:“研究者们还发现,让孩子们在家吃饭,不仅能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能给他们一个轻松、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与成长空间。

餐饮单位引发的食源性疾病 占每年总数的55.4%

2013年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外食比例提高,现代生活节奏改变了传统饮食习惯;而在外就餐更加容易摄入较多的能量、脂肪、盐等,长期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就会成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诱因。”浙江省营养学会副秘书长、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杨敏说。

在外就餐难以考察食材和烹饪方式的卫生,所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也不容忽视。”杨教授提醒,目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仍然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每年有180万人死于腹泻性疾病,其中大部分病例可归因于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

食源性疾病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据统计,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最多,包括饭店、食堂和乡村酒席等,占总数的55.4%。

肥胖可引起连锁性健康隐患

对于普遍的外食族来说,特别容易做到的事,就是长胖了。

囤油容易减脂难,运动就像没有桨的逆水行舟,真正通过运动享受到因多巴胺和内啡肽带来快乐的人,还是少数。

怎么防止肥胖?怎么快速减肥?

中国科学院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说:很简单,回家吃饭,不长胖!

听起来很像“妈妈说的话”,但科学家们提出来的论点,当然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以脂肪肝为例——

我们吃进去的营养物质,经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后,首先需要经过肝脏分解有毒物质,重新加工、储藏,保证血液中营养物的均衡,方便其他器官各取所需。同时,肝脏也是负责饮食中糖类和脂类代谢的重要器官,而胰岛素则是保证其功能正常发挥的信号分子。 

每次吃完饭后,我们的血糖会迅速上升,在这个时候,胰岛素就要帮助肝脏快速把血糖降下来,以保持一个稳定的血糖水平。这时候,肝脏需要通过两个途径来降血糖:糖原合成和糖酵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