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植入式医养结合 居家养老的“杭州模式”

23.01.2019  09:02

  中新网浙江新闻1月22日电(记者 钟新 通讯员 邹 芸)时间刚过上午九点,杭州市拱墅区温州路社区的阳光老人家里就已经非常热闹了。暖洋洋的房间里,60寸的大电视里正上演着一部热播剧,十几位老人围坐在桌子边,边看电视边唠着家常。期间,不时有老人推门进来,工作人员就会招呼他们坐下,问问他们的身体状况,为他们量量血压。

  “阿姨,这几天您的血压毛好嘞。”“叔叔,血压有点高的嘞,要注意点的。”因为老人们的听力普遍有所衰退,工作人员必须要提着嗓子和他们交流,日积月累,听着多少有些沙哑。

  老人们来来往往,不一会儿的功夫,阳光老人家的小厅里就显得有些拥挤了。但老人们并不在意。对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社区里这间不大的小房子,就像是他们的另一个客厅——每天来待上一会儿,和老街坊说上几句话,这一天的生活才算是完满的。

  “今天下午还有个健康讲座呢,我吃了午饭还要过来。”82岁的孔阿菊奶奶告诉记者。原来,每周五下午这里都会举行健康讲座,而主讲人中不乏浙江医院老院长、心内科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祝世法这样的名医大家。

  在杭州,类似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已经遍地开花,而且不少都在社区保障性服务的基础上,借助了社会组织的力量,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规范、更专业、更具可持续性。

  居家养老or机构养老?

  这也许并不是一个问题

  根据我国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按照联合国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视为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中国已经毋庸置疑地进入了“老龄化时代”。

  老龄化时代,摆在所有家庭面前的第一道选择题就是老人该居家养老还是去专业机构养老?其实,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市一个“伪命题”。据2017年的民政部权威数据统计,在全国15.5万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仅为2.9万个,占总数的18.7%。也就是说,目前养老机构的接待能力尚存不足,而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居家养老依然是全社会的主流选择。

  因此,近年来被提出的“9073”养老格局(90%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7%老年人在老年化社区养老,3%老年人机构养老),便为越来越多地方与专家推崇。

  那么,如何让“9073”格局中的“90”与“7”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就成为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第二道必答题。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计委、民政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住建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医养结合”的理念浮出水面,也为解答第二个问题提供了思路。

  所谓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养老服务机构不仅要有提供“养”的服务能力,更需要“医”的实力做后盾,以解决“90”与“7”这两部分老人的“医康护”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老人有医疗需求时,第一时间给予帮助。

  仅以社区的力量,显然是难以实现“医养结合”的服务预期的。因此,社会组织的引入,也就成为了必由之路。

  以杭州市拱墅区温州路社区的阳光老人家为例。在这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门口,还挂着另一块牌子“和康医养服务中心”——这意味着,温州路社区的阳光老人家不仅有社区的全力投入,更有着来自浙江省最大的民办医疗机构浙江和康医疗集团的鼎力支持。

  “以前,我们也在为老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但是,我们社区的老龄化非常严重,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00多个,以社区自身的力量很难照顾到所有老人。”温州路社区党委书记徐红霞告诉记者,“引入和康之后,我明显感觉到社区能为老人做的事情更多了。”

  周一书法绘画、周二手工制作……周五健康讲座,在引入和康后,几位专职工作人员的全天候服务讲这个温暖小屋的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记者粗粗算了一下,在采访的1.5个小时里,至少有三十余位老人来到了阳光老人家,接受来自医养中心的服务。

  更重要的是,有着和康医疗集团旗下的和康康复医院、和康康复二院、杭州九和医院等多家医院做后盾,老人们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需要康复治疗,就都有了医疗保障。

  “和康的医疗资源,尤其是康复医疗资源,是和康社区植入式医养的最大优势。”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黄德海如评价道,“这种医养模式能够在医疗与养老之间建立很好的产业关联性,形成良性互动。”

  免费的服务照样持续

  未来或可推出医养结合的“杭州模式”

  “这几个月做下来,你们能够收支平衡吗?”采访当日,拱宸桥街道民政科科长王夏恰好也在温州路社区的阳光老人家调研工作,一见到杭州和康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章美珍,她就迫不及待地向对方提问。

  “单从一个医养中心的层面来说,有点困难。但从集团整个业务的层面来说,已经可以做到了。”章美珍的回答让王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向记者解释道:“我们现在非常看重社会组织服务的可持续性。它必须要能够自己‘造血’,这个服务才有可能长久下去。”

  尽管街道、社区对这个养老中心都有政策上的补助与倾斜,但依赖于补助是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只有通过服务换取价值,让服务对象心甘情愿地“买单”,这项工作才能开展下去。

  可是,在温州路社区的阳光老人家里,所有目所能及的服务基本都是免费的。那又该如何“造血”呢?“这和我们集团的医疗资源是分不开的,”章美珍说,“通过平时的服务,让老人们认识和康、信任和康。当老人有医疗需求时,他也许就会选择和康,这就是在为我们‘造血’。”

  这种选择是完全自愿的。当然,在和康医养中心平时细心、耐心又专业的服务下,越来越多的老人也真正自愿地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和康医养模式是一个闭环。养为医服务,医为养支持,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应该从整体上进行评价。我们要做的,是依托和康及下属医院,聚焦基层医疗、养老、护理服务,打造医养护联合体平台,为社区老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及时给予健康指导与建议,同时为居民提供基础护理、慢病管理、养老服务、健康管理、远程医疗、转诊一体化的全方位服务。”和康医疗集团董事长钱培鑫向记者介绍道,“接下来,我们还会将分级诊疗的概念引入这一体系,让老年人日常的慢病管理及常见的感冒等,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解决。”

  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杭州市多个社区落地开花。除温州路社区外,锦绣社区、红石板社区、夹城巷社区、永庆路社区、闻皇庙社区等都已与和康集团合作,打造具有专业性、可持续性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近一年的拓展,和康社区植入式医养结合已服务覆盖近30000老人,集团计划依托集团医疗资源,通过5年的努力,到2022年服务覆盖30万老人。”章美珍说。

  此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张秋俭在视察和康的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时表示,做老年康复与医养结合项目是行善积德、功德无量的好事,她希望和康集团能够与清华大学健康产业与管理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成立康养方面的课题组,深入研究目前的社区植入式医养结合项目,尽快形成标准,打造医养结合的“杭州模式”,在全国推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