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昨天,成良面馆共送出近1500碗爱心面

02.01.2015  10:19

味道好极了!

志愿者队伍一天天壮大,老板张成良感到很开心!

一大早,本报记者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

新年第一天,钱报记者杨茜和多名志愿者一起到店里帮忙

我的志愿者手记:把面端到他们手里,心也跟着暖了

2015年第一天一大早,我伴着还未灭的路灯出门了。路上没什么车,也没什么人。

早上6点多,来到位于杭州建国北路上的成良微公益面馆,整条街上只有这家店亮着灯。

我答应过老板张成良,来做志愿者。新年第一天,我是来兑现承诺的。

将热腾腾的面端到环卫工人手里

心也跟着暖了

6点30分,一楼已经坐满了环卫工人,有5名志愿者已经忙活起来了。

后厨里有个专门的烧面师傅,将面条煮熟后捞起,马上有人帮他打下手,在每碗面条里加上高汤,再撒上一大勺榨菜肉丝。外面的志愿者接过面碗,在汤面里加上一颗茶叶蛋,然后端给环卫工人们。

我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把面条一碗碗端给每一位环卫工人。我端着热腾腾的面条,手是热的,心里更热。很小心地走每一步,就担心一不小心,面洒了。

面端到环卫工人面前时,看着对方脸上的笑容,加上一句“谢谢”,有股暖流在心中荡漾。

再来四碗!”四名环卫工人正在店门口停电动车,我冲着后厨喊了一声,后面又井井有条地动起来了。

省下的早点钱

可以给孩子多用些

一碗碗爱心面,环卫工人们都连汤带面吃得干干净净。

35岁的江西人何兰桃,负责刀茅巷一带,在我端面给她的时候,轻声地说了声谢谢,然后大口吃起来。她不好意思地说,自从面馆可以免费吃早饭以来,她每天都过来。

老板这么好,我也不好意思,可是想着能省下几块钱给孩子多用一点,我就厚着脸皮来了。”何大姐说。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老公在小区里做环卫工,有一个12岁的女儿,一家住在流水苑的地下室,老家还有老人要养。“以前每天早上只花两三块钱吃碗拌面。

何大姐说,2015年的开始特别温暖。“真的很感谢张老板。平时还没到中午就很饿了,现在早饭吃上这么一大碗热乎乎的面条,扛得住饿!

我看见

每个志愿者脸上的满足

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是第一次来做志愿者,她是年纪最小的志愿者——13岁正在念初一的谢余欣。

女孩穿着厚厚的绿色羽绒服,小心翼翼地端着大面碗,送到环卫工人面前,吃完的碗她再端到后厨,还拿抹布擦桌子,架着眼镜的小脸红红的。

她是在爸爸的陪伴下,特意在新年第一天来体验志愿者服务的。早上5点不到就起床了,爸爸开了半个小时的车,从临平赶过来。“希望从小培养她做志愿者,了解公益的含义。”爸爸补充,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让女儿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以后要有环保意识。

老爸的良苦用心也许女儿已经感受到了。“不会累,觉得有意义。”女孩羞涩地说,她会把这一早上的经历写进作文,“以后只要有空,就让老爸送我过来,觉得能为环卫阿姨和叔叔们做些事,挺好的,他们辛苦了。

而27岁的向姑娘,前天就来做志愿者,不过做得有点“乌龙”。“我在网上看到这个消息,知道要找志愿者帮忙,前天就过来了,可是时间记错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中午赶到面馆,结果没有看到环卫工人,倒是一大波吃面的客人,“我看服务员人手不够,那天中午就在店里帮忙了。

昨天,她早上5点就起床了,“以往每年都会和朋友出去跨年,今年早早睡下了,2015年想给自己一个好的开始,做好事的开始。”向姑娘说,她的工作一般是上班晚下班也晚,以后只要休息了,她就过来帮忙。“哪怕只是端端盘子做做服务员,也能传递爱和正能量!”向姑娘说。

25岁的湖南小伙蒋家亮很清瘦,从2014年12月26日开始,他每天早上5点15分起床,骑自行车半个小时从杨家村赶过来,一直帮忙到8点,再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回杨家村附近的单位,已经连续7天了。

60岁的李燕书是名退休工人,昨天是她第3天来帮忙。每天5点起床,骑20分钟的电动车从东新园赶过来。“家里人很支持我。”李阿姨说。

47岁张洁在后厨不停地忙着,利索的动作,一点也看不出她是第2次过来。因为要给儿子做早饭,她说不能天天过来,但是只要周末就可以。

7点40分左右,店里的环卫工人们陆陆续续走了,普通市民开始进店吃早饭。

志愿者们也要走了,烧面的刘师傅探出脑袋:“别走啊,我烧碗面条给你们吃,谢谢你们来帮忙。”大家都挥挥手,留下了一句“明天见!”就走了。

我看见,每个志愿者脸上的满足。

后记:

自从2014年圣诞节那天开始免费送面,到2015年1月1日,8天里,面馆一共送出近1500碗肉丝面。

张成良看看这个数字,笑着说,“还能坚持!”这是他预料之中的,也是一个好事。“只要辛苦的环卫工人们开心就好。

他再一次表示,虽然现在有些志愿者在帮忙,但是能否长期坚持,他也不敢保证,“更何况来帮忙的不少是外地人,过年期间都要回老家的,那个时间是最缺人手的,希望有爱心的人能够过来帮忙,给环卫工人送去温暖。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茜/文 本报记者 杨晓轩/摄        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