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砍树”到“看树” 走绿色发展之路

15.08.2018  16:56

  临安是浙江省重点林区,区域面积3126.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268.9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86%,森林覆盖率81.23%,拥有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是著名的“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竹子之乡”。改革开放以来,临安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了从“绿色临安”向“富裕临安”的转变,其中涌现出了以太湖源镇白沙村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致富样板村,成为“两山”理论最生动的实践典型。  

   一、白沙村基本情况

  白沙村位于临安区与安吉县的交界处,因太湖源景区座落于该村,因而又被称为太湖源头第一村。全村区域面积33平方公里,折合50371亩,其中山林面积占91%。有10个村民小组,1169人。全村以陡坡为主,平均坡度大于30度,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境内奇山秀水,满目葱翠,森林覆盖率高达97%。改革开放以来,白沙村依托山区资源优势,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村民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实现了从“木质资源”利用向“非木质资源”开发的转变,从“砍树”向“看树”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二、白沙村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通过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临安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白沙是个纯山区村,耕地资源少,山地坡度大,通过保护森林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开发利用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全村现有毛竹林、经济林面积2.2万亩,在林业科技人员指导下,通过村干部带头、科技示范典型带动,引导村民大力开发“临安三宝”特产:茶叶、笋干、山核桃。同时,为游客提供大量绿色、安全、新鲜的森林旅游食品,随着生产量的不断增加,经营效益也随之提高,2017年全村“临安三宝”实现年收入2600多万元,林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实现收入1200万元。该村引进资金,开发临安生态旅游的首个景点龙须峡谷即现在的太湖源景区,深受江浙沪等大中城市居民的青睐,景区建成当年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收入100多万元。白沙村人结合生态旅游,大力建设农特产品市场、茶室、饭店、旅游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发旅游配套产品,并成功开发了"农家乐"旅游新项目。全村现有从事“农家乐”特色旅游经营的农户达到170余户,床位6000余张,带动全村97%劳动力和500多个外来农民工就业,年接待游客30万多人次,经济收入达8700万元,占村经济总收入的70%。

  白沙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始终坚持稳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不动摇,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促进了林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林改加快了白沙村从“砍树”到“看树”再到“赏树”,从“卖山头”到“卖山货”再到“卖生态”的发展历程。2017年白沙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万多元。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不断壮大,从林改前的薄弱村发展到现在仅山货市场、景区停车场租金收入每年50万元。全村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兴林富民”示范村。

   三、白沙村林业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

  1、转变了林业产业经营方式,实现了生态林业的快速发展。

  2001年,临安区委区政府率先决定在全区开展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长山林承包期、核发林权证工作,在林业部门支持下,白沙村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延长了农民山林承包期五十年,并给农民颁发了《林权证》,发证率达99.5%,真正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白沙村村民从只顾眼前利益变为着眼长远利益。通过林改,全村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60.4%提高到了97%。中央10号文件下达,为白沙村林改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全体村民再次享受到了林改带来的实惠。白沙村经政府划定的公益林达3.7万亩,按浙江省现行标准国家给予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每年就达120余万元。白沙村按中央精神要求,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70%落实到户,每年人均1000多元。||山林越来越漂亮了,如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白沙人又开始了思考。一方面,村民们利用“太湖源生态旅游景区” 向许多来自上海、江苏、杭州游客销售林农特产品,村民不用出家门,就可以将家里的茶叶、笋干、山核桃等产品销售出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青山绿水、林木繁茂的良好森林生态环境,发展森林休闲度假旅游业,开发“农家乐” 等旅游新项目。旅游三产收入已经成为全村第一大支柱产业。

  2、优化了林业资源配置,实现了社会林业的快速发展。

  为落实承包林地处置权,白沙村在基本完成林业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配套改革。大力推行林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林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了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吸引了大量工商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山林开发,促进了林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引进资金成功开发了以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太湖源生态旅游景区”。

  在林业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白沙村在2009年就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工作。村民以《林权证》为载体,将自己拥有的林木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进行贷款融资,村民除了可以享受降低利率的优惠政策外,还将享受政府的贴息政策,极大的解决了村民在发展林业生产、扩大农家乐经营规模中的资金需求。各金融机构累计向该村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100余万元,白沙村又完成了一次由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的飞跃。

  3、推动了林业股份合作,实现了效益林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了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造、林业科技创新进程。随着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林农依靠科技增加效益的愿望也更加迫切,但大多数农民又不愿意失去林地。为改变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经营粗放的状况,白沙村夏宏根等20多户村民在林业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该村第一个笋干竹低产林改造股份合作社,通过科学改造,一亩笋干产量从7—8斤上升到40斤。在合作经营良好效益的示范下,白沙村民成立了多个培育茶叶、笋干、山核桃的合作经营主体。经营丰产笋干竹林2500亩、山核桃800亩,优质茶园500亩、高山蔬菜100多亩。股份合作社实现了林业产业的规范化经营,契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管理,节省了成本,增加效益并按章程分红,保障社员权利,为社员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结合太湖源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白沙村大力建设农特产品市场、茶室、饭店、旅游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发旅游配套产品。||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白沙村民从“”树走向“”树,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如今的白沙村已呈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局面,并成为国际示范林中国网络合作伙伴,先后获得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村、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林业观光园区、杭州市旅游特色村等众多荣誉。白沙村已成为临安生态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颗明星,代表着临安现代林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今后白沙村将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联合临安观赏竹种园,依靠国际国内林业科技组织平台支持,开展“乡村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本着“一户一景、一步一景、村域大景区”的规划,做好控污治污,搞农家乐升级版--发展健康养生农家乐产业。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内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科技兴林之路。为实现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和谐统一、林业产业融合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