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御灾能力 构筑安全屏障——浙江省全面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纪实

12.06.2019  22:51

2018年,浙江先后受玛莉亚、安比、云雀、摩羯和温比亚等5个热带气旋和台风的影响。《2018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8年浙江省风暴潮和海浪灾害造成31人死亡(含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8亿元。

海洋防灾减灾是浙江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支撑海洋强省建设、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为了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浙江加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宣传,不断完善顶层设计。2012年,浙江省海洋防灾减灾中心挂牌成立,经过7年的发展,浙江初步建成全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业务体系,海洋灾害应对形势总体平稳,海洋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海洋灾害频发 形势严峻

浙江是海洋大省,亦是受海洋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台风、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从1949年到2018年,浙江省共遭受台风灾害90余次,其中有44个台风正面登陆浙江, 因灾死亡人口7000多人,经济损失1400多亿元。

历史上,浙江有过多次严重海洋灾害的记录。1989年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那一年浙江省两次遭受风暴潮灾害,台州和宁波地区损失惨重。1989年9月15日,浙江省温岭县松门镇一带发生特大风暴潮灾害,由历史上著名的23号台风引发,台风登陆时正值我国东部沿海天文大潮期,致使从长江口的吴淞到福建省闽江口的梅花镇,有l0个验潮站的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其中台州椒江出现了200年左右一遇的高潮位6.98米,超过当地警戒水位1.48米。这次大潮连同暴雨和洪水给浙江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据统计,在风暴潮及台风期间,浙江省死亡175人,失踪28人,重伤696人,有3.38万人无家可归,浙江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达13.23亿元,其中海岸防护工程损失约2.1亿元。

2004年8月,台风“云娜”登陆浙江温岭石塘,造成29人死亡 1500多人受伤,倒塌民房2200多间。

2006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苍南县马站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2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60米/秒。“桑美”登陆期间降水量达到300毫升,同时苍南县城内上千房屋坍塌,县城内停电,田地被淹没,造成了多名居民伤亡。

健全机构 发布规划

为进一步坚强防灾减灾工作。2012年5月,该省在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省海洋防灾减灾中心。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预警预报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浙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日益成为未来发展的空间,海洋预报减灾是保障海洋经济建设的基本防线,全面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是浙江省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浙江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牢固树立“以防为主、综合减灾”工作理念,加快实施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预警网、信息服务网、应急指挥体系、风险评估与区划等五大工程,初步建成全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业务体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海洋灾害隐患排查、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2016年,浙江又先后发布了《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十三五”规划》和《浙江省渔港和渔船避风锚地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7年8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和海洋减灾中心与原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国领先的省级海洋防灾减灾机构,建立卫星海洋遥感数据的服务示范区域分中心,推进“智慧海洋”工程试点省建设,提升浙江省海洋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水平。

观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

浙江不断创新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海洋防灾减灾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海洋灾害伤亡的人数和经济损失逐年下降。

十八大以来,浙江全省已建成12个长期固定海洋观测站、58个简易气象或潮位观测站(点)、6个X波段测波雷达站、9个浅海波浪浮标观测点、17个生态浮标、1座综合性海上观测平台、110艘志愿观测船和10个海况视频监控点,建成省级海洋观测数据与信息交换平台,初步形成海洋、气象、水利、海事、环保等部门信息共享的海洋灾害观测网络。

浙江主要沿海地级市均已建立海洋预报台,初步形成以省市海洋预报机构为主、县级海洋观测站为辅的海洋灾害预警业务体系,并创建了全国首个沿海地方省份的海啸灾害定量预警数据库。近年来,全省风暴潮、海浪等主要海洋灾害预报准确率均保持在80%左右,重要预警信息实现省市级主流媒体实时发布。

浙江省相继组织实施了避风港、锚地、防波堤、沿海防护林、标准渔港等一系列海洋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将55个海洋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切实提高了沿海基础设施的防风御潮能力,建设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此外,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沿海34个县(市、区)、279个乡镇的海洋灾害风险调查与隐患排查,初步排查出隐患区域484处,共计1396.1平方公里。重新核定沿海警戒潮位,从原来的22个沿海县(市、区)、26个岸段,扩展到33个沿海县(市、区)、52个岸段,实现了每个县级行政区域至少有一套警戒潮位值的标准。新核定的警戒潮位经浙江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将为沿海各级政府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决策和沿海工程设施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牢筑屏障 任重道远

尽管浙江海洋灾害防御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但是海洋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

近期,浙江印发了《浙江省海洋灾害应急防御三年行动方案》,大力实施海洋灾害隐患整治三年行动(2018年~2020年)、海洋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和管理、海洋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创建等三大行动,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省484处海洋灾害隐患核查与整治,确保海洋灾害隐患应治则治;在宁波、温州、嘉兴、舟山、台州5个沿海市风暴潮重点防御区,建立灾害重点防御区管理体系,形成以县(市、区)为单元的灾害风险管控机制;建成10个海洋综合减灾县(市、区)和50个海洋综合减灾社区,全面提升沿海综合减灾能力。

接下来,浙江将着力开展全省海洋立体观测网站位布局优化、升级改造和近岸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项目观测站点建设,完善全省立体海洋观测网,提升海洋观测能力;充分利用数值预报、云平台、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提升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预警报准确率,确保实现“省级海洋观测信息传输率达到95%以上,风暴潮预警报准确率达到78%以上,海浪预警报准确率达到88%以上”的目标;围绕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海洋建设,推出“浙江海洋预报网”,聚焦“生产、生活、生态”,打响海洋预报在线服务品牌,提高海洋预警服务系统化、精准化、信息化水平。

来源:中国海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