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第二大矿区,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近年来积极引导煤企发展观光农业等绿色产业——产业转型 山美民富

19.09.2018  12:43

宽敞明亮的大棚里,一棵棵翠绿的葡萄藤生机勃勃,藤下套种的绞股蓝长势喜人。大棚内随处可见的管道上,特殊的滴水口均匀地向外渗水,滴落在土壤中。这是9月8日,记者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洪源村星星家庭农场见到的场景。

  作为福建省第二大矿区,永定区含煤面积达600平方公里,全区煤炭储量约5.2亿吨,年产煤最高峰可达413万吨。

  2013年1月,永定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全面关闭淘汰落后小煤矿,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如今,永定区煤炭企业数量由最高峰时的60多家整合到19家,其中5家长期停产,14家仍在生产,年合并产能87万吨。

   从“煤老板”到“农老板

  简光星,洪源村村民,曾是当地红极一时的煤老板,现在是一名家庭农场主。

  “从‘煤老板’到‘农老板’的转变并非偶然,挖煤风险大,污染也大。”简光星深有感触地说。

  思想观念的转变,源于当地国土资源、煤炭管理和安全监察等部门长期以来润物无声的宣传教育。“通过具体案例,让越来越多的煤老板认识到问题所在,引导他们转型发展。”永定区培丰镇国土资源所所长廖向华说。

  观念转变后的简光星,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先后投资270多万元,向洪源村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优质葡萄和百香果。

  简光星告诉记者,洪源村比较缺水,采用滴灌技术灌溉,每次每亩只需3吨左右的水。若采用常规的漫灌方式,用水量至少多了3倍。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节水,还节省了肥料,人工成本也省了三分之二,产量却提高了30%左右。

  除了种植葡萄、百香果以外,简光星还在葡萄、百香果下套种绞股蓝,搞立体化种植。“每年光葡萄亩产就达1500公斤,平均每公斤16元,产值120万元,利润50万元。

   政府帮扶化解难题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永定煤老板改行从事农业的不在少数,且不乏成功者。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不敢也不愿轻易离开这片土地。相较于其他产业,发展农业对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门槛较低,更为适合煤老板转型。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刚转型的煤老板面临着投入大、利润少、缺技术、招工难等问题。“我们通过鼓励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帮助向上争取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简光星说,当地政府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带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种养大户走出大山,到有关部门了解政策、对接项目、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

  为解决用工问题,永定区积极引导农业大户吸纳贫困户为劳动力,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有了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技术支持,又聘用村里的7户贫困户,共11人到家庭农场工作,亩产量从1000余公斤增加到1500余公斤,利润翻了好几倍!”简光星高兴地说。贫困户也因此受益,农场葡萄一年有2~3季,贫困户在葡萄收获季前来帮忙,赚到的工钱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每人年收入约有1.6万元。

   融合发展激发动力

  高陂镇黄田村的山上曾一度矿井密布,无证矿井最多时达到130多个。

  如今,黄田山上已看不到矿井,山下占地2000多亩的汽车产业城已经建成达产。往日多事之地如今成了“平安园区”。

  据永定区煤炭管理局工作人员江茂青介绍,过去,永定区6个产煤乡镇有近一半的群众从事与煤炭行业相关的工作。如今,许多人主动放弃煤炭开采,把目光转向其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区6个产煤乡镇已有3000名挖煤工人成功转行。

  在转型发展中,永定区还紧盯“产业转型富民”目标,实行“整村推进计划”,同时注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党建工作三者融合为一体,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村委组织党员深入群众家中宣传政策,帮助聘请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当地镇政府协调多方争取资金,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产业。永定区国土资源局结合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鼓励符合条件的村加大土地整理、耕地开发、土地整治等项目实施力度,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有效改善当地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据统计,2016年以来,永定区验收土地整理项目共15395.24亩,其中6个产煤乡镇3704.92亩。验收旧村复垦项目313.39亩,其中6个产煤乡镇50.42亩。

  “美丽乡村,不能只看外表,对农民来说,收入的稳步提高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永定区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股股长林腾庆介绍说,不单是在洪源村,如今永定6个产煤乡镇的不少行政村依托当地生态自然环境、特色产业、民俗民风等资源条件,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铺开了一幅“点有风情、线有风景、面有风光”的美丽乡村新格局,加快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目前,永定区已建成农家乐、农业观光园、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休闲乡村旅游点280个,旅游服务业和休闲农业从业农民达2.6万人,实现年创收3.8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