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北大教授严文明撰文,浙江名家书写《良渚颂》力助申遗

17.01.2018  11:21

  翰墨飘香歌盛世,丹青亮彩写华章。1月15日,“墨赞良渚----浙江书法名家助力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活动举行。中午时分,浙江省书协主席鲍贤伦率领23位书法名家走进良渚古城遗址,不禁被眼前的景致所震撼。

  跟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漫步在良渚古城遗址,放眼望去,绵延的良渚古城墙,历经5000年沧桑,如今仍依稀可见。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遗址公园,已被浩淼葱郁的果园所覆盖,与良渚古城墙的千年遗迹共存。

  良渚文明,中国骄傲!5000年前的这座“紫禁城”,既有王权象征,也有田园牧歌。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良渚遗址是证实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据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浙江力争在2019年将良渚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大地上为中华5000年文明树立唯一的标志,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良渚传人应有的特殊贡献。1月15日,国家文物局己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签文件,将良渚申遗文件上报囯务院,我国政府将上报世界遗产中心。

  “良渚申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书法家们听到这个好消息时,个个兴奋不己。鲍贤伦说,在良渚古城遗址进入决战决胜的关健时刻,浙江书法家书写长卷墨赞良渚,体现了书法家们深入生活、服务大局的意识和担当。

  或许,眼前的所见所闻,给了书法家们创作灵感。

  冬阳散落在梦栖小镇工业设计园区,书法家们悉心蘸好笔墨,凝神聚气,只见鲍贤伦开笔敬题卷首《良渚颂》,同时书写的隶篆“太湖文明五千年,崧泽良渚踵相连。开辟沃野千百里,首创石犁耕稻田”,高古沉静,紧接着赵雁君写下的行草“莫角山上建殿宇,内城外郭大无边!建都立业仰上帝,汇观瑶山祭昊天”,奇肆狂放。顺着延伸的宣纸,书法家们的毛笔依次落在长卷上。

  书法家们都是提前做了功课有备而来的。他们笔下的行、草、隶、篆等多种书体各显神韵,笔却意态横生自由洒脱。只因23位书法名家悟透了良渚申遗的精神实质而自成一卷——妙在烂熟,妙在疏旷,妙在狂逸,从而笔力全新。

  墨赞良渚,助力申遗。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撰文,浙江23位书法名家鲍贤伦、赵雁君、汪永江、沈岩松、沈浩、斯舜威、姚建杭、江吟、王义骅、何涤非、李军、黄建新、赵军、陈峰、柳晓康、王小勇、陈进、王自力、朱大炎、王晓斌、毛志良、王海言、袁伟民共同书写的书法长卷《良渚颂》 展现在人们面前:

  适逢良渚考古八十周年,爰以此颂,作为纪念----

  太湖文明五千年,崧泽良渚踵相连。

  开辟沃野千百里,首创石犁耕稻田。

  莫角山上建殿宇,内城外郭大无边!

  建都立业仰上帝,汇观瑶山祭昊天。

  城外常发大洪水,安邦治国费思虑。

  高建坝,低筑堰,大泽小泽连成片。

  塘山输水又行船,运送土石最方便。

  卞家山下架船坞,沟通钱塘到海边。

  陆上远通高城墩,寺墩赵陵与福泉。

  农工巫史聚良渚,都城众庶累万千。

  工有玉石漆木陶,象牙丝绸与竹编。

  攻玉技师手艺精,雕刻水准远超前。

  玉璧玉琮礼天地,玉钺神徽掌军权。

  髹漆工艺独一帜,嵌玉画彩图鲜艳。

  漆盘漆觚与漆杯,专供贵胄摆酒宴。

  黑陶似漆品类全,针刻花纹蛇与燕。

  壶盛美酒鼎烹肉,簋豆鱼盘有河鲜。

  不饮河水饮井水,卫生观念亦领先。

  象牙梳篦插发际,白玉带扣系腰前。

  华丽丝绸虽不存,佩饰斑斑犹耀眼。

  莫角山上大粮仓,不慎失火烧储粮。

  如今发现烧焦米,遗存尚以万斤量!

  巨量粮食何处产?原来郊外有茅山。

  茅山稻田数十亩,不啻王室大农场。

  丘垄纵横通水渠,旱涝收成有保障。

  豊收新粮有船运,万斤稻谷入粮仓。

  权贵喜造大坟山,墓葬排列须成行。

  死后不忘带财宝,贵重物品全随葬。

  贵胄大权岂天授?万民拥戴良渚王。

  为王首要树军威,高举玉钺上战塲。

  头戴羽冠身披甲,南北征战打天下。

  威风八面震华宇,大厦将倾自此始。

  好大喜功难长久,盛极必有衰落时。

  留下文字今不识,防风古国未可知!

  未可知,君须知——         

  凤凰涅磐成金凰,良渚变身钱山漾。

  马桥接力往前闯,尔后吴越逞霸强。

  经济文化齐发展,人间苏杭比天堂。

  今日领跑长三角,良渚泽惠不能忘。

  精神融入大华夏,世胄延绵万年长!

  “能用手中的笔书写良渚,是书法家们应尽的责任!”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雁君说,我们特地来到良渚,不仅是书写良渚文明,助推良渚申遗早日成功,更为良渚留下一份文化遗产。

  良渚申遗,功在千秋。当书法家手持长卷舒展开来,那飘逸多姿的行书、那峰回路转的篆书、那颇见功力的隶书,静静散发着诱人的馨香……十数件草书、隶书和楷书作品,链接成一幅《良渚颂》长卷。

  晚风徐来,展开手卷,那些热词,再次让书法家们陷入沉思。5000年前的良渚古国,虽然它的子民连同它的都城都已深埋于地下,但它的人情风貌,它的繁华景象却融入了煌煌的中华文明之中。

  今日我们书写的《良渚颂》长卷,将穿越时空隧道,为后人再现古老历史的面纱,丰富人们对文明古国的感性认识:书法长卷《良渚颂》不仅记录着昔日先民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人手中厚积薄发,积淀着良渚文明深邃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