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与你分享影片背后的故事

16.08.2017  20:21

  一道宫门,两重世界。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2016年的爆款纪录片。去年12月16日,精简了素材,调整了机构,取消了旁白的电影版上线,也深受广大影迷喜爱。

  8月19日14:00~16:30,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将上映《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并邀请导演萧寒到现场,与观众分享拍摄趣事,和2016年影片一路走红背后的故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重点记录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该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择一事,终一生。” 文物修复,注定是人与“”的长久面对。除了对“修复”这一事业的专注,修复师们对于“”的感悟,也给观众带来许多启示。物承载了人的意识、人的审美,人的认识。修复师们从这些久远的器物,看到古人的状态。这些修复者们,他们一手触摸草木金石,一手直抵宋元明清。而观众又从这些修复品,看到了修复师们专注、恬淡的状态。影院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取消了旁白解说,却让观众由衷感悟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价值传达。

  同时,片中还塑造了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群像。“我在故宫骑单车”的陶瓷组修复师纪东歌,温润如玉的钟表修复师王津,为同事输出各种帮助的暖男屈峰等等,让观众体验到了在故宫里上班的日常。打开红色宫门上班、听宫殿屋檐下的雨声滴答,喂猫、打枣、养花……,这些发生在紫禁城里的生活动作,给观众带来日常和惊奇交织的新奇感受。影片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在这神秘的深宫有着怎样一种生活。

  影片记录了这群有意思的人,还有他们手中的代代传承。如今早已见不到的师徒制,依然存在于故宫这门久远的手艺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毕业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机缘,来到这里有了自己的师傅。这是传承的温度。正因为有他们,才能有修复的新生。

  文物修复,是一门手艺,但又非常特殊。这本身就是一份需要真挚感情才能从事一生的职业。文物是有温度的生命,他们理应需要更多人的执着与热忱。

  这样一部节奏舒缓、画面日常的纪录片,却看得观众们一会儿要安静地“择一事,终一生”,一会儿又血脉喷张地表白“此生无悔入华夏”。这种体验,恐怕在纪录片的历史上也是少见。